草根影响力新视野(琪拉编译)
现代人工作压力太大,上班时数太长,身心过于疲累,大家会俗称为[过劳],尤以亚洲国家为最。根据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的调查,2016年亚洲单周工作时数最高的地方是香港,平均一周工时50小时,等于一天工作10小时。台湾则是41小时,次于新加坡、曼谷与雅加达。41小时看起来不会太夸张,也是一天工作约8小时的合理频率,但是这41小时不包括劳工非上班时间,在通车时、回家后在家中收发电子邮件,处理公司事务的时数。
[因为工作过劳导致死亡,过去社会难以想像的情况,却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常见。[过劳]这种上班族常见的症状在都市文化里面习以为常,但是最近,[过劳]终于成为医疗文献中的正式名词。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编辑的[国际疾病文献分类](ICD)的纪载,[过劳]正式纳入疾病分类中,需要被诊断,由医师提供专业建议。
这项被归类在ICD-11中疾病,记载著医师如果发现病人有下列症状,就可以诊断为[过劳]。
- 觉得精力耗尽、疲惫不堪。
- 对于自己的工作缺乏兴致,充满倦怠感,对自己的工作充满批评与负面情绪。
- 工作表现不佳、缺乏专业效率。
但是,在医师判定病人是[过劳]之前,ICD还是要求医师要排除其他的可能,像是焦虑或是其他情绪障碍。而且过劳应该都是与工作环境有关的,不适用在人生的其他场合。
事实上,研究学者已经研究[过劳]几十年了。
过劳是一个相当模煳的文化概念,到底过劳能不能有一个大家都有共识的定义,科学家也争吵许久。
1974年,精神科学家贺伯富兰登伯格发表了第一篇对[过劳]做的正式学术研究,发表在SAGE Open 期刊中,接下来四十年,科学家发表了上百篇对过劳的研究。在这期间,科学家都不认为过劳是一种精神疾病,他们只认为这是一种[现代社会中最被广泛讨论的精神健康上的问题。]
富兰登伯格博士反对这种看法,他认为那是因为大部分的科学家都专注研究[过劳]的成因与相关可能的因素,而不想要讨论诊断的方式。因此导致大家都觉得[过劳]的定义模煳难辨。另一项原因,是因为大家认为[过劳]跟[忧郁症]类似,因此可能用科学化的方式辨认[过劳]与[忧郁症]的不同。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