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响力新视野 钟方
巴金森氏症是好发于年长者的渐进式退化性神经疾病,根据临床统计,平均发病年龄约为58岁。发病成因是大脑中基底核黑质中多巴胺的神经元细胞逐渐死亡所致,多巴胺神经元细胞负责分泌一种名为多巴胺的神经化学传导物质,能够协调人体运动功能,能够完成各种精细,又复杂的动作。若多巴胺浓度低于正常人的百分之八十时,运动功能就会逐渐丧失正常功能,于是出现手部颤抖、动作迟缓、肌肉僵硬与关节疼痛等这类症状。
截至目前为止,并没有根治巴金森症的方法,但在医学团队及运动界努力下,不断发展出各种延缓多巴胺神经元细胞萎缩、凋亡的疗法,像是服用药物、物理治疗、职能治疗、重量训练等,目的就是让病人恢复活动能力,回到正常生活。
近来,双和医院神经医疗团队更透过实施深部脑刺激(DBS)芯片植入手术,帮助一位年过七十岁,有十余年巴金森症病史的林阿姨,走出重度僵硬、跌倒频繁的困境,如今已能外出踏青、旅游放松,回归日常生活。
巴金森药效波动剧烈 让患者害怕外出活动
十多年前发现手部颤抖、动作迟缓、肌肉僵硬与关节疼痛等症状,林阿姨不以为意,以为是肌肉关节退化或过度劳累造成,稍作休息就能康复,后来出现左手卷曲、左脚拖行等症状,就医后确诊为巴金森氏症,初步以服药方式控制,历经四、五年的药物治疗,陆续出现药效下降与副作用,严重时甚至会突然瘫软无法移动,得靠大声呼救才得以脱困,也让她害怕外出。
双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洪千岱医师表示,巴金森氏症病人长期口服左旋多巴(Levodopa,L-DOPA)药物后,会出现药效波动的现象,服药期间,运动功能就像开关一样,药效助攻时,就会进入“On”的状态,可以自由行动,药效减弱时,就会立刻切换成“Off”状态,突然寸步难行,常会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图片取自:(示意图123rf)
深部脑刺激芯片植入术 智慧个人化手术疗效高
林阿姨转至双和医院就医后,神经外科罗伟伦医师建议施行深部脑刺激(Adaptive DBS)芯片植入手术,能够实时侦测患者脑部神经信号,依据症状波动自动调整刺激强度,不仅可提升疗效,还能减少副作用与电池耗损,让治疗更智慧化与个人化。
深部脑刺激芯片植入术采微创开颅手术,以精准三維定位技术,将长度15毫米、直径1.5毫米微小芯片植入脑部深处特定神经核,以电刺激方式稳定神经活动,借此改善颤抖、僵硬、动作障碍等症状,并能降低因药物导致的异动症、幻觉或行为冲动等副作用。
使用ROSA机器手臂精准定位视丘下核,确保芯片置入误差在1毫米内。确认进入点进行头骨钻洞后,会先行使用微电极探针确认位置,再将芯片沿著路径放到视丘下核的病灶处,同时接上临时电池,透过芯片当场施行电刺激,确认僵硬状况是否改善,无误后便将导线暂时埋在头皮底下。后续会进入第二阶段的手术,在胸前锁骨下方埋装另一个新的电池,让芯片可源源不断刺激神经,控制肢体活动,待伤口恢复后便可出院,并定期回诊追踪。
术后第三天,电池启动仅10分钟,林阿姨不用旁人协助就能自行起身如厕,近期回诊时,也表示目前状况相当稳定,
罗伟伦医师表示,随著治疗技术的普及,相信未来透过多项专科合作与精准神经手术,巴金森氏症患者也能拥有高品质生活,摆脱病痛束缚,迎向健康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