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追踪》加工肉品被列致癌物 Photo Credit: cegoh @ pixabay by CC0 Public Domain

◎蒋升甫(林口长庚医院大肠直肠外科医师)

世界卫生组织近日将热狗、香肠、火腿和汉堡等加工肉品,列为与香烟和石绵同级的第一级致癌物,可能引发大肠直肠癌,红肉则被列为第二级A类(2A类)致癌物。消息一出,引爆震撼!但生活中的致癌物可不只这些!

在医院工作常被人问起:为何我会得到大肠癌?我的生活都很正常啊!又或者说:我还这么年轻,也没吃什么不该吃的东西,怎么会得到癌症?这些问题其实没有简单又单一的答案。除了少数遗传性的癌症外,愈来愈多的研究显示,癌症的成因应该是:多基因参与、多因素影响、多步骤致癌,同时还需考虑基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乳癌肺癌大肠癌逐年攀升
根据卫生福利部的资料,大肠直肠癌在近几年来,已经成为每年新个案数最多的癌症,在台湾每年约增加一万六千例新病例(民国101年,16,488人),且一年中有超过5000人死于大肠直肠癌。另外两种发生率较高的癌症为女性乳癌(民国101年,12,501人),以及肺癌(民国101年,11,713人)。

其中,乳癌的危险因子包括:年龄、家族史、吸烟、酒精、较少哺喂母乳、肥胖、某些避孕药及荷尔蒙、高油脂饮食、不健康的生活型态、辐射等;肺炎的危险因子则有:吸烟、石棉、悬浮粒子、辐射、氡气、年龄、慢性肺部疾病、遗传因素等。而大肠癌的危险因子则包含:高油脂低纤维饮食、吸烟、酒精、家族史、不健康的生活型态、发炎性肠道疾病、年龄等,这当中似乎存在著某些关联性。

值得注意的是,回顾近卅余年来台湾癌症发生率的变化,似乎以民国95年为分水岭,在这之前,胃癌的发生率高居所有癌症的首位(约每十万人中有30例),以后逐渐下降,至民国101年每十万人中11.25例;而自民国95年前后,乳癌、大肠癌、肺炎、肝癌即逐渐超越胃癌,且发生率逐年攀升。

早期大多数癌症(除胃癌以外)的发生率,皆在每十万人30例以下,至民国101年,乳癌、大肠癌、肺炎、肝癌的发生率分别已达:每十万人中,78.32、49.68、35.06、35.03例,这样的变化十分惊人!整体而言,癌症的发生率增加,同时排序也发生变化,或许可以用环境变迁与生活型态改变来解释。

大肠直肠癌的危险因子
以生活型态而言,久坐式生活型态约增加大肠癌至1.28倍的相对风险(relative risk),且每多两小时坐著看电视的时间,会增加8%的风险,当然,这也可以用缺乏体能活动解释其关联。

另外,高油脂的饮食也会增加大肠直肠癌的风险,这个观点来自于:种族与地域的流行病学研究,大规模的观察型研究,以及动物实验。可能的机转包括:肥胖者吃进较多的致癌物、缺乏运动所带来的保护作用、较多的脂肪组织释放致癌因子、胰岛素抗药性所导致等。

在近廿年来,有许多学者注意到糖尿病与大肠癌的关联,糖尿病病人罹患大肠癌的相对风险仍略高于一般人,约为1.38倍。可能的机转,与胰岛素及类胰岛素生长因子,对于细胞生长的刺激作用有关。

高温烧烤肉类增加致癌风险
虽然遗传与大肠癌也有密切的关系,但是有家族史的病人只占所有大肠直肠癌的20~25%,其中研究最多的是HNPCC(遗传性非息肉性大肠直肠癌)与FAP(家族性腺性息肉症)。

根据研究,若有一位一等亲罹患大肠癌,则相对风险增为2.25倍;若有两位一等亲罹患大肠癌,则提高为4.25倍;且亲属得到大肠癌的年龄较轻者,会再增加风险。

饮食与添加物的型态也跟大肠癌风险有关系,最知名的莫过于红肉、Heterocyclic amine (HCA,多环胺类)及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PAH, 环芳香烃)。红肉的主要健康风险应该是来自于饱和脂肪、胆固醇、加工(较易含有高盐及致癌添加物)。根据许多回溯型研究,一周吃四份以上的红肉,大肠癌相对风险约为1.1~1.3倍。

而多环胺类已被证明对人体是有致癌性与致突变性的化合物,常来自于高温处理的肉类,也有学者认为它是前驱致癌物,在体内代谢后,转换成更具活性的致癌物。

另外,环芳香烃也会增加风险,其化学结构式超过100多种,主要是由含碳燃料例如木碳、油脂和烟草的不完全燃烧所产生,也存在于烤焦的肉类中,它会破坏体内的遗传物质,引发癌细胞增长。另外,酒精会改变叶酸吸收,或影响DNA甲基化,而吸烟会造成DNA复制错误,甚至直接影响DNA的修复机制,这些都会增加风险。

其实大多数的危险因子,似乎都离不开工业化、都市化、商业化的生活型态,且彼此之间都存在著一些关联,研究上很难厘清单一因素效应,较有可能为交互影响,或者同时发生,例如缺乏运动习惯,常伴随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如果大家在生活中多注意这些危险因子,是可以降低罹癌风险。

本文由“基督教论坛报”授权刊登,非经同意不得任意转载。
原文请见:生活中暗藏的大肠直肠癌危险因子

更多评论:草根影响力新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