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芳毓

10月11日傍晚,台北大直典华饭店有场特别的宴会。席开30桌,八成宾客都是中年女性,许多人不约而同穿上绿色系衣服,也有人套上制服,领子上银闪闪的别针铸著“北一女”。

这是北一女64级的“40重聚”──毕业40年同学会。

“要开始了,请回座!”主持人、行政院政务委员冯燕在台上连喊了六次,台下却仍闹哄哄。有人三五成群拿手机自拍,有人围成一圈聊得手舞足蹈,也有人紧紧拥抱,难分难舍。

你是否感受到了,近年来身边的人纷纷热衷参加同学会?甚至自己就是其中之一?

客委会前主委庄锦华,10月份的前10天,就参加了三场同学会,包括台大山地服务团与再兴中学;北一女64级的林莉,更是已帮全台各校创建1500多班通讯录的“同学会达人”。她的“四年级部落格”,10月就洋洋洒洒列了台大、附中、再兴中学、中山国小等14场同学会及筹备会。“同学会已经是显学,遍地开花!”她说。

《中国时报》也观察到此趋势,6月起每月开辟十多篇同学会寻人启事,帮台北,基隆、桃园、彰化、台南、澎湖……,每个角落的人寻找老同学。

曾几何时,同学会成了台湾人的“待办事项”。分析起来,有五大原因让风潮兴起:

诱因1〉婴儿潮逐渐淡出职场,发现友伴的重要

首先,台湾1946到1965年出生的婴儿潮世代逐渐进入中老年期,支撑起一股强大的怀旧风。

近来多数人的第一场大型同学会,落在高中或大学毕业30年后,约50岁前后。这正符合人生的角色转变。20多岁拚学业、30多岁顾小孩、40多岁冲事业,精力已完全被占满。但50岁后,才惊觉到小孩大了、事业稳了、时间多了,却没有“聊天不需前情提要”的朋友。

“你会预见小孩即将离开你,而你也将离开公司,”属于婴儿潮世代的国内TOEIC多益英语测验台湾区总代理忠欣国际董事王星威说,进入高龄社会,愈来愈多人有这种感叹。

消费趋势研究机构龙吟研论针对“退休先驱消费者”(为退休提早预作准备者) 研究也发现,“同伴”提供的归属感决定快乐程度。

台湾的婴儿潮世代已发现,无忧无虑的儿少时代同学,才是最值得找回的一辈子朋友;同学会,则是一个充满高度信任感的交友平台。

热衷参与同学会的庄锦华,父亲过世前,每周会与十几位高中老同学聚会;而80多岁的母亲,仍每周和七位同学喝下午茶。每次出门前,母亲都会用心打扮;经常谈话、聚会,也让她保持脑袋活络,让她认知到,“老朋友真的很重要!”

73岁的上银科技董事长卓永财,是征战全球的企业家,世界各地团团转的他,一听到小学、国中、高中召开同学会,有空也一定出席。

之前他参加了新竹市六家国小百年校庆同学会,今年10月中也刚参加新竹高商毕业54年同学会。新竹高商,正是以六年级生成长背景为题的电影《我的少女时代》拍摄地。

“中年后,人最珍视的就是‘关系’,”心理师范衷慈说,出社会后认识的朋友,少了青春期的共同记忆,使老同学在心里占有特别地位。

范衷慈的同学有次打电话邀请当年最调皮、如今事业有成的同学参加同学会。电话接通时,对方原本庄重沉稳,不料同学一报上名,他立刻高兴地直飙粗话,像个小男孩。

“人不会长大,只会不断社会化,”知名制作人王伟忠认为,人要在日常生活中维持一种“姿态”,唯有在老同学面前才能放下面具,“即使所有人都尊称你一声‘蔡董’,只有同学大剌剌地喊你‘菜头’,你却特别开心。”

诱因2〉中年后性格成熟,不再喜欢比较

哈佛大学教授大卫.贝尔(David E. Bell)有一篇建议人“45岁前不要参加同学会”的文章,在网络上引发热烈讨论。他认为,太早参加同学会,你可能会为了一个好听的头衔、可以炫耀的好车等世俗标准,而放弃自己的长期目标。

但中年以后就不一样了。不再事事计较,性格成熟了,也是热衷办同学会的第二个原因。

根据发展心理学家艾瑞克森(Eric H. Erickson)的“人格发展八阶段”,30岁到50岁的任务是“生产与突破”,50岁后是“稳定与统整”。30多岁的人的确可能比较爱比较,进入50岁后,成就和外表的重要性会愈来愈低。

年初才刚参加高中毕业40周年的王伟忠还记得,以前班上有个同学老拿第一名,年轻时大家都故意不邀他聚会。过了40岁,有人提议邀他,同学们竟异口同声答应了,“恩怨情仇一笔勾销!”

正向看待过去,能使我们更有勇气面对老年。今年参加北一女30重聚的吕文慧,台大外文系毕业后,不到30岁就生了场大病,从此在家休养。40岁前的同学聚会,总有人惋惜她无法一展所长,使她怅然若失。随年岁渐长,她在陪女儿学书法的过程中,逐渐肯定自己的兴趣与成就,这次同学会纪念品上,就有她的行书作品。“成功,不只有一种,”她总以自身故事鼓励担心他人眼光的同学。

诱因3〉有感局势纷扰,想找同窗取暖

怀旧,也是大家热衷开同学会的理由。从历史角度来看,过去60年台湾稳定发展,人们不需颠沛流离,才能逐渐累积共同记忆,形成同学会话题。

在王伟忠眼中,50世代就像小学作业簿上写的“堂堂正正的好国民”,重视安定。最明显的例子是当他参加“民歌四十”演唱会,散场十多分钟就结束,“是我看过最有秩序的散场。”

面对这几年世代冲突与政党纷扰,这群重秩序的人自然想躲进同学会“取暖”,寻求共同价值。这群人也正面临相近的人生难题。

58岁的王星威归纳,让人对同学会乐此不疲的原因有三:回春的情绪、归属的寻找、退休的企画。他的大学同学会,子女学业、下一代婚姻、健康、亲戚冲突,甚至父母丧礼都能谈。他突然体悟,老同学相聚不仅靠著话当年“回春”,还能在同样时空背景、价值观相似的人身上找到“归属”,甚至对未来有帮助。

有几次,老同学聊著远离都市、买地种田、体验农夫等话题,让他对退休生涯的想像有了灵感。2011年,他跑到宜兰南澳买房子、种田,正是参加几场同学会后的“附加产物”。

诱因4〉人生拼图最终回,追求圆满结局

许多人打趣,老人的特征就是“新事记不住,老事忘不掉”,这也是一般人的心理发展阶段。

范衷慈说,中年后,会开始一片片拼凑记忆,透过重新解读当年的挫折,或弥补未竟之事,追求人生终点的圆满。

因此,同学会常见的活动便是一起回去逛老校园,或再一次毕业旅行。王伟忠的国小同学会还回到当年远足的吴凤庙旁,一群中年大叔意犹未尽地玩了一次老鹰抓小鸡。

王伟忠观察,同学会最常见的画面,就是三、五人各自说出记得的部分,拼出事件真相,旁人看来只是鸡毛蒜皮小事,局内人却听得直拍大腿叫好。

他将这种心情融入成舞台剧《同学会!同鞋~》的经典台词,“人一生会死两次,一次是你死了,一次是记得你的人死了。”当共享回忆的人走了,回忆,就没意思了。

死亡,的确也是同学会上无法回避的话题。

1965年北一女毕业校友廖文真回忆,她的同学、作家施寄青生前一直惦念著要参加今年的北一女“50重聚”,不料今年初却因病过世,“所以,一定要把握还能聚会的时间。”

在杂志社任职的一位政大新闻系毕业校友,大学毕业17年就开第一次大型同学会。起因是一位人缘极佳的同学突然病逝,大家才突然领悟,“原来,同学不会一直在那等你打电话约他参加同学会。”一个月后同学会火速召集成功,八成出席。

诱因5〉社群网站兴起,寻人不再是难事

能快速号召同学会,全拜现代社群科技之赐。即使只是闪过一个念头,脸书一张泛黄的照片、一个熟悉的名字,都会冷不防将人拽入回忆的长河。

10月初,台大山服团举创办40年来唯一一场大型聚会,筹备仅两个月,参加人数破百。原本,几位社员只想找当年使山服免于倒社危机的“传奇人物”庄锦华聊聊。老同学们上脸书搜寻,“庄锦华”三个字立刻跳了出来,拉起了联系。

目前台湾脸书用户高达1600万,七成台湾人都在这儿活动,自然成为找老朋友的首选。

2014年资策会产业情报研究所“网络社群使用现况分析”报告发现,“久未联络的朋友”是网友在网络社群中第四常接触的对象,仅次于同事。

尼尔森调查也发现,2011年到2015年,50~65岁的“新熟龄”使用社群媒体人数从34.3万增至167.4万人,成长3.9倍;使用实时通讯人数更从23.4万人来到219.7万人,暴增8.4倍。新熟龄使用者的成长速度,是整体使用者的五倍。

“脸书,是同学会的最大功臣!”也热衷举办同学会的公信电子总经理吴惠瑜笑称,现代人多是常挂在网上的“蜘蛛人”,常看到他人分享照片和状态,也容易促成彼此链接。

随著台湾人口逐渐老化与五大因素催化,同学会热潮正在全台持续加温中。每个人的一生都有无忧无虑的学生时代,是快速变迁的社会中的怀旧幸福题材。你,同学会了没?

【本文摘自远见杂志11月号;更多文章请上远见杂志官网
【立即购买远见杂志11月号

更多评论:草根影响力新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