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响力新视野   图文/陕红宇

走进书店,快步挪到历史书籍那一架,眼光开始肆意横扫,不出意外,几分钟过后你就被各类爆炸性的历史标题所淹没。找啊找啊找朋友,到底哪本书才是好书?到底哪类书才有趣?到底哪本书适合我读……一连串的疑问挂心头,何以解惑?唯有掌握历史书分类知识。先将各类历史书的性格特征弄清楚,接下来找合自我脾性的书那就嗖嗖的——贼快。

历史书大致分为三类:历史教科书类、历史小说类、历史专著类。

历史教科书类的书籍,上过学的我们都懂,它的主要特点是简单粗暴,干巴巴。教科书将历史事件码得很条理,包括事件发生背景、事件本身(时间、地点、主要参与人物等)以及它的影响。背过这些知识点,你就可以在他人面前展露。教科书较少掺杂编书者个人情绪,这是它的优点所在。书虽无聊,但能够让你在最短时间内补充体内所需营养。读教科书就像是吃硬馒头,咬起来很硬,但身体内所必须的能量元素已有,可以作为入门教材。

当然,如果你觉得教科书类的书籍太无聊,不妨转战历史小说,它是教科书的补充。历史小说,顾名思义,历史中加入了小说的元素:故事与想像。在作者奋笔疾书下,教科书中那些事件、人物一下子都活了,有情境、有对话、有进有退、有斗争,主角有血有肉,有人情味。你被带入他们所经历的故事中,感受他们的生活,与他们共同创造了记忆点,当然,历史事件作为附带品也很快就被记住了。历史小说就是历史事件的华丽包装盒,但一本好的历史小说不仅仅会停留人物本身性格的塑造层面上,更会对传统文化、现代文化进行反思,借人物之口诉自我认识,如《走向共和》(张建伟著)《大明明朝1566》(刘和平)等。但读这类书一定需要时刻装在心头的是:这些历史事件半真半虚,它有作者的主观想像,不能全信。

如果对于真实性很苛求,那麽恭喜你,请移步到学术类书籍。读那麽几本学术类书籍,方知它们的厉害之处:非常严谨且多姿多彩。对于同一段历史时期,不同的学者会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去解读,读遍那些书,你会禁不住叹一声:果真,教科书太狭隘,历史小说太梦幻,真实的历史事件总是复杂多变的,而且没有标准答案。

在这里推荐三本书:《万历十五年》(黄仁宇)、《天朝的崩溃》(茅海建)《中国近现代史》(徐忠约)…… 《万历十五年》的厉害之处是:以小现大。抓住一些细小的点去剖析一个大朝代,上至万历皇帝,下至文武百官,有时还会介绍整个朝政的势力对比。读这本书时的感觉就好像是你偶然走到一个小路口,探头探脑进去,竟然发现这是一片新大陆,里面的各类物件都盘根错节的搅合在一起,但作者早已看透了一切,为你铺好了大路、小径,只等你来看。另一本书《天朝的崩溃》,讲的主要是清政府如何一步步走向崩溃,作者主要结合朝廷要员的性格特征以及当时所处的环境进行分析。整本书读下来给人最大的感受是:从鸦片战争开始陆陆续续签订条约的那些朝廷要员(如李鸿章、荣禄等),他们都是无可奈何的,他们只能这样做,他们别无他法,这本书中作者的个人情绪降到了最低。或许,这类客观的历史主义者是最接近历史真相的,但将所有的责任、评价都推给了上天,推给了外界。人,好像只是上天手中一个小棋子,只是历史浑流中无关紧要的一环,说什么人类智慧,在历史长河中来看,都为浮云,说不出的无奈之感。最后一本书:徐忠约版的《中国近现代史》,这本书的价值为参考文献多为外文,这就意味著分析、评价更为全面与中立,外文文献对于历史研究而言尤其重要。历史属于人文社科类,涉及到人本身,便有立场、有人性、有情感等各类因素。作者综合多方观点,吸收不同意见,让整本史书贯穿东西方文化,更容易接近历史真相所在。另外作者本身也为香港人,故可摆脱部分思想控制,形成个人观点。简而言之,这本书是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视窗,书中对于1951年的土地改革有著异于主流的观点,更逼近历史真相,值得一读。

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