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byHome 文:王意中 临床心理师

“你一定要相信我,我是为你好。”电影《血观音》这一句经典台词,如果摆在我们为孩子选择学校这件事情上,我想这也是许多爸妈内心小剧场的深深呼唤。但关键来了。在选择学校就读这一件事情,我们父母是否扮演了全盘独断的角色。由我们来决定孩子未来六年、三年的学习环境。

VMF

曾几何时,为孩子选择学校就读竟成为现代父母苦恼的差事。面对媒体上,社群上,百花齐放的教育信息,却令自己陷入茫然不知所措的困境。我们被困住了,深怕选错第一步,而后悔莫及。

除了面对琳琅满目的校园选项不知从何著手。但更关键的却在于,我们对于眼前看似熟悉的孩子,是否依然陌生?不要忘了,未来进入学校就读的,可是孩子他自己。

先抛开由父母当家作主来下指导棋的强硬姿态。以下六点建议,提供给你思考如何与孩子一起来讨论未来适合就读的学校。

1.掌握孩子的特质与需求

先了解孩子本身的特质,爸妈可以试著从孩子的特质作为初步的掌握。例如孩子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对陌生情境的选择是倾向于逃避或主动靠近,来考量孩子未来适应校园的能力。

同时考量孩子整体的心智发展程度,例如在认知、语言、社会情绪、动作发展以及生活自理等方面,是否与同龄孩子相似或出现发展上的落后。以进一步考量,孩子适合选择的校园有哪些?

2.聆听孩子的想法

聆听孩子对于选读学校的想法。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很单纯的选择标准在于有多少熟悉的同学就读了同一所学校。是否学校就位在学区内,需不需要越区就读。孩子对于整体校园的氛围是否感到欣喜、愉悦与喜爱。或主观感受就是排斥、厌恶。

听听看孩子的声音。这一点会和父母本身所考量,倾向于遥远的未来,以及学校特色、教育理念、发展方向、校园风评等指标会有很大的不同。

3.以学区学校为圆点思考

建议先以学区学校为圆点开始和孩子进行讨论。这当中关系到孩子未来所接触的同学们,及所共同生活的学区环境。例如有多少熟悉的同学在校园里可以遇见?同时,在学区内的环境,也关系到未来孩子上下学的接送,或与同学共同上下学的机会有多高。

当父母本身对于学区内的学校感到质疑、犹豫,或不做为首选的考量,因为心中还有最爱。这时,爸妈可以条列出自己所顾虑的指标会是什么?是否足以说服孩子或自己。

4.现实交通移动的体验

当排除了学区内或共同学区的学校,接著进一步往外思考,是否选择自由学区或开放学区的学校,或是先迁移户籍,选择学区外的学校。

由于这些学校相对孩子来说距离会较为偏远,因此需要让孩子与自己了解上下学所花费的交通时间。必要时,在入学前,先在不同的天候状况下,例如阴天、雨天、艳阳天,让孩子感受上下学在交通上的实际体验。

由于每一所学校的特色不尽相同,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把相关学校做一个表列。和孩子一起讨论出最契合自己的兴趣与喜好,学校端是否足以吸引自己。

5.抗压性及挫折忍受力的评估

当父母考虑选择私立国中小,这时我们必须很清楚的了解自己所期待的目标、学习内容与校园环境,相对公立学校所存在的竞争与压力,我们的孩子本身是否具备足够的抗压性及挫折忍受力。同时思考,吸引父母目光的条件是否孩子也乐于接受。有些孩子在私立国中小的学习如鱼得水,悠游自在,充分地享受当下的学习环境。然而,以我们孩子的条件,是否也能够如此面对与调适。

6.特殊需求的考量

当孩子本身在发展过程中,与同年龄相较出现了落后,或孩子本身伴随身心障碍的特质,例如患有注意力缺陷过动症(ADHD)、自闭症、亚斯伯格症、学习障碍、智能障碍、妥瑞症或选择性缄默症等。这时,在选择学校就必须考量孩子未来进入校园之后,学校本身所能提供的特教服务资源,以及辅导系统是否完整足够。同时也须考量到该所学校本身,对于特殊学生的友善程度。

 

延伸阅读:

为何选择让孩子念私立学校?BabyHome家长经验谈

为孩子选学校,不如“跑”学校:教养责任在家

 

本图/文由“BabyHome”授权刊登,非经同意不得任意转载。
原文出处:面对选校不知所措?6建议让你和孩子讨论选校更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