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根影响力新视野 夜未央编译
当67岁的空军退伍军人Stanley Johnson得知需要透过静脉注射治疗他的缺铁症时,心情显得相当紧张。虽然过去也受过不少针刺,但这次要面对长时间的静脉输液疗程,仍让他感到压力山大。为了舒缓情绪,他带上了自己“纾压工具箱”中不可或缺的伙伴 Apple Vision Pro。
Johnson使用一款名为Tripp的沉浸式健康应用程序来减轻焦虑。这款应用支持AR/VR装置和手机,提供各种放松与正念体验,包括导引式冥想、疗愈音景及呼吸训练等。对他来说,Tripp帮助他度过了最初几次输液的不安感。他回忆道:“第一次真的很焦虑。我开始跟著Tripp里的呼吸练习,让自己进入那个虚拟环境,然后就开始看电影。”
输液疗程通常耗时长、座椅不太舒适,而且在治疗过程中若没有分心的方式,时间会变得难以忍受。Johnson表示,透过Vision Pro观看电影,“比起看墙上那个小萤幕,真的好太多了。”他形容这种体验仿佛让人置身他处,“画面比电影院看得还清楚。”他笑说:“既然输液要一、两个小时,不如自己选部喜欢的电影来看,比起只能看墙上的美食频道好多了。”
其实,自从虚拟实境(VR)与扩增实境(AR)装置问世以来,医疗界就对这类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保持高度兴趣。不只是提升病患体验,也被视为医护训练与医学可视化的潜力工具。早在2000年就有研究探讨VR在减压、止痛、复健等方面的可能性。
不过,直到近十年来,随著消费级VR设备(例如早期的Oculus Rift)开始普及,这项技术才真正变得平易近人。现在,无论是在家中或诊所、医院,患者都能接触到VR、AR或所谓的混合实境(MR)系统。像Meta推出的Quest 3S只需约台币1万元出头就能入手,让不少人能自行携带装置应用于疗程中。而有些医疗机构也开始进行相关研究与试用。
美国田纳西州纳许维尔的Vanderbilt-Ingram癌症中心在2021年底到2023年间进行了一项研究,并将成果发表于《临床肿瘤护理期刊》(Clinical Journal of Oncology Nursing)。研究团队招募了90位正在接受化疗的病人,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一半人在化疗期间使用VR装置观赏12分钟的虚拟导览影片(例如威尼斯、泰姬玛哈与亚马逊雨林等地景),另一半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都需在体验前后填写压力、疼痛与心情的自我评估。
图片取自:(示意图wikipedia)
该研究的作者之一Cody Stansel表示:“整体来看,使用VR的组别表现都比对照组好。我们看到VR能正向影响病患的副作用反应,减轻压力,即使有些人本来没什么痛感,但使用后疼痛程度仍有下降。总体来说,效果相当不错,病患反应也很积极。”
除了主观评量,研究团队也客观测量了病患在体验前与过程中段的心跳速率。结果显示,VR组的平均心跳在中段降低了约6.6次/分钟,证实病患的放松感不只是心理作用。
当然,使用VR也有潜在风险,例如“虚拟晕眩症”,类似晕车的状况。Stansel表示他们特别选用低晕眩等级的影片,如静态旅游导览,避免因化疗导致原本就容易恶心的患者更不舒服。“我们很谨慎地选择影片,避免造成反效果。”
这项研究表明,VR不仅是有效的分心工具,还具有低门槛、高可行性的优势。即便患者没有自备装置,对诊所而言,初期投资只需几千元(美元),而且只要定期清洁与妥善维护,装置就能使用相当长的时间。
Stansel指出:“现代VR技术能同时占据多种感官,让人很容易暂时忘却身在何处、正在经历什么。对病患而言,能沉浸在VR的世界中,确实能有效分散注意力,远离身体的不适感。”
未来,若能进一步针对不同程度疼痛的患者进行研究,或探索更多元的内容类型,将有助于了解哪些VR体验最适合各种医疗情境。不过,目前已有不少病患在日常治疗中,实际感受到VR所带来的巨大帮助。
Johnson就在Reddit分享了自己戴著Apple Vision Pro输液的自拍照,并吸引其他网友留言分享他们也曾在洗肾、化疗或住院隔离时使用头戴装置打发时间。有人玩游戏、有人看电影、也有人冥想放松。Johnson说:“人在那种环境中,最需要的就是能分心、让自己开心一点的东西。”他补充:“最终目的就是从痛苦中分神,不要一直专注在身体的不适上。”
在科技不断进步、设备越来越普及的今天,VR正一步步改变我们对医疗体验的想像,让疗程不再只是等待与忍耐,而是一次次心灵与感官的探索旅程。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