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EY1917

根據《Reuters》報導,生成式 AI 問世兩年後,以生成程式碼(Code Generation)為核心的新創公司快速崛起,受到資本市場關注,估值節節攀升,重塑軟體產業結構。

Alphabet 投資機構的合夥人 Jill Chase 表示:「越來越多的公司成立僅一年,年收入已達數千萬美元,估值超過 10 億美元,代表全新、快速增長的產業趨勢。」她補充說明,這個情況也令人感到擔憂,因為要以數十億美元的估值,收購一年前尚未存在的公司,且整個局勢變化相當快。

AI 生成程式碼:新創公司與科技巨頭新戰場

舊金山新創公司 Cursor 透過 AI 自動撰寫整段程式碼,5 月完成 9 億美元募資,估值達 100 億美元,另一家新創 Windsurf 可將純英語指令轉換為程式碼,正與 OpenAI 商談以 30 億美元收購事宜。這些新創多由二十出頭的麻省理工學院畢業生創立,被視為新一波 AI 創業潮中的領頭羊。Andreessen Horowitz 合夥人 Martin Casado 表示:「我已經很久沒見過這麼拼命創業的一群人了。」

儘管新創公司營收成長迅速,多數仍仰賴 OpenAI、Anthropic 等外部基礎模型,每次查詢的成本高昂,投資人向《Reuters》透露,目前毛利率仍是負數,尚無公司獲利。Sourcegraph 執行長 Quinn Slack 坦言,「未來 AI 生成程式碼工具的使用成本可能持續上升。」

除了新創公司,科技巨頭也積極開發 AI 生成程式碼技術,Google 執行長在 4 月表示,其內部已有超過三成程式由 AI 撰寫;Amazon 執行長指出,AI 已節省相當於 4500 名開發人員的工時;微軟執行長則提到,約有 20 到 30% 的程式為 AI 生成。當中微軟的 GitHub Copilot 自 2021 年上線以來已累積超過 1500 萬名用戶,去年營收突破 5 億美元。

自研 AI 模型成突圍關鍵,投資人關注焦點轉向

《Reuters》指出,生成程式碼新創公司面臨科技巨頭競爭和高開發成本的雙重壓力。為降低對外部模型的依賴,新創公司正嘗試自行開發模型。Windsurf 宣布推出自有 AI 模型以優化工程開發體驗,Cursor 也組建研究團隊進行大型模型的預訓練,以降低對 OpenAI 等模型供應商的成本支出。

然而,自行訓練模型需投入數百萬美元,用以購買或租用訓練大型語言模型所需的計算能力,並非所有新創公司都能承擔。《Reuters》報導提及,程式開發平台 Replit 曾嘗試訓練自有模型但最終放棄;法國新創公司 Poolside 雖已募得超過 6 億美元,並與 AWS 合作測試模型,仍未推出公開產品;AI 軟體開發商 Magic Dev 宣稱將於 2024 年夏季發表 frontier-level 模型,目前亦尚未正式推出。

美國風險投資公司董事總經理 Scott Raney 認為,「關鍵不在於誰擁有最先進的技術,而是誰能有效商業化並推廣產品。」《TechCrunch》文章顯示,OpenAI、微軟與 Google 等科技巨頭快速擴張,收購小型公司;新創公司也以驚人速度成長,競爭日趨激烈。

本圖/文由「Techorange科技報橘」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出處:AI 寫程式顛覆軟體產業:新創估值百億美元,科技巨頭 Google、微軟搶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