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夜未央編譯
當你用生成式AI完成一項任務時,大腦的運作模式其實會跟單靠自己思考時不一樣。這聽起來或許不讓人意外,但這正是麻省理工學院(MIT)一項最新研究的重點發現──當人們在寫作時使用像ChatGPT這樣的生成式AI工具,他們對自己所做過的事情會記得比較少。這份研究是目前極少數針對生成式AI對人類思考方式影響的科學實驗之一,雖然樣本數不大,研究結果也還未經同儕審查,但它確實為後續更多研究打開了重要的一扇門。
用AI幫忙,你的大腦會偷懶
這項研究找了54位受試者,分成三組:一組使用ChatGPT、一組使用一般搜尋引擎(像Google),另一組完全不使用任何工具,只靠自己動腦寫作。研究團隊請他們在數週內寫幾篇短文,同時以腦電圖(EEG)記錄他們在寫作過程中的腦部活動,並在寫完後立刻進行訪談與分析。
結果顯示,完全靠自己思考的那一組,在腦部活動、記憶力以及對自己所寫內容的理解與記得程度上都明顯優於其他兩組。研究帶頭人、MIT的科學家Kosmyna說:「你寫的東西,難道不應該要記得嗎?」但事實上,那些使用AI或搜尋引擎的人,常常記不得自己剛剛寫了什麼。
寫作變得「無個性」
研究團隊分析了三組人所寫的內容,發現完全靠大腦的那一組,寫作風格比較有個人特色,內容的用詞、句型、表達方式都比較多樣。而使用生成式AI的人,寫出來的文章就顯得很「一致」,語言風格相似,缺乏變化──這也合情合理,畢竟他們很可能只是直接複製貼上ChatGPT產出的內容。
更關鍵的差異來自於寫完後的訪談。腦力組的人通常還記得自己寫了什麼,也能清楚表達文章主題與重點;但用AI或Google的受試者就記得很少,有些甚至連自己寫過的句子都說不出來。
腦電圖也提供了佐證。完全靠自己思考寫作的那組,在腦內不同區塊的連結活動明顯較高,顯示他們的神經連結更活躍;使用搜尋引擎的則次之,而用生成式AI的組別,腦部活動最少。研究團隊指出,這種差異說明了「自我監控能力下降、記憶痕跡變弱,以及創作意識斷裂」等現象。
為什麼這值得擔心?
研究特別強調,這些觀察只是當下任務進行時的短期變化,還無法推論長期對大腦是否有實質影響。要了解生成式AI是否真的會讓人「變笨」、「失去思考能力」,還需要更大規模、更長時間的追蹤研究。不過,這項初步研究已經為我們提供了很值得深思的警訊:當人們過度依賴AI,他們可能只是在表面上完成了一件事,卻沒有真正理解或內化其中的知識。
這對教育界來說是個重大挑戰。研究指出,如果學生太早接觸AI輔助工具,他們可能會取得「表面上的流暢度」,但卻沒有真正培養起獨立思考與學習的能力,也可能對作品缺乏歸屬感與責任感。
圖片取自:(示意圖123rf)
習慣動腦的人,用AI效果更好?
研究還設計了第四輪實驗,讓受試者換組,看看習慣不同方式寫作的人在改變寫作模式時,腦部反應會如何變化。這一輪的樣本較小(僅18人),但結果很有意思:原本習慣靠腦力寫作的人,在改用AI工具後,他們的腦部活動依然較活躍;而原本一直用AI的人,即使改為純手動寫作,他們的腦部活動仍然偏低。這顯示出早期的學習與思考方式會影響後續的認知表現。
研究團隊在報告中建議,教育現場應該考慮「延後導入AI」,讓學生先有一段充分靠自己思考、努力解決問題的過程,再引進AI工具,這樣不但可以發揮AI的輔助效果,也能保留學生的思考與學習能力。
小朋友才剛開始接觸AI,會有影響嗎?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神經科學副教授Stein-O’Brien在受訪時指出,從神經發展角度來看,人的大腦大多在童年與青少年時期就完成了大部分基礎架構。換句話說,大腦的基本運作方式在你還沒接觸到AI之前就已經成形。因此,對大人來說,ChatGPT等工具影響到大腦發展的可能性並不大。
但她也提醒,兒童的情況可能不同。現在許多小孩很早就開始接觸AI,如果從小就依賴機器來幫忙思考、寫作或做功課,長期下來是否會影響他們的認知能力與學習態度,仍然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議題。不過,針對兒童的大腦研究牽涉到倫理問題,進行起來並不容易。
為什麼要在意寫作文這件事?
有些人可能會想,現在AI那麼方便,幹嘛還堅持要自己寫作文?反正只是拿個分數,讓機器寫不是更快?
但研究背後的核心觀念其實很簡單:寫作本身就是一種思考訓練。密西西比大學的寫作與修辭教授Cummings指出,寫作的目的不是單純交作業,而是透過文字組織你的思緒,進一步激發出新的想法與問題。
他也曾做過相關研究,觀察自動補完(像Google Smart Compose)對寫作的影響。他讓119位參與者寫作文,一半的人使用有自動補完功能的系統,另一半沒有。結果發現,兩組在寫作時間、字數和內容複雜度上幾乎沒有差異,表示這類工具的影響其實有限──因為它只是「補字」,還是你自己在寫。
但ChatGPT這類生成式AI就不一樣了。它不是輔助,而是「直接幫你寫完」,甚至有些人連內容都沒讀就交出去了。這樣一來,你就完全失去了與寫作內容的連結與理解,也等於放棄了思考的機會。
Cummings目前已經在自己的課堂上實施「無裝置寫作」,學生在課堂上用手寫方式創作,題目通常也設計得比較個人化、不容易被AI套用。他說這樣的改變讓學生更投入,也讓他更能確定自己看到的是學生真正的作品。他笑說:「我不打算回頭了。」
AI是幫手,不是替代品
MIT的這份研究讓我們看見了一個正在發生的現象:生成式AI改變了我們完成任務的方式,也潛移默化地改變了我們大腦的使用模式。雖然還不至於談到「大腦退化」、「變笨」這麼嚴重的結論,但它確實提醒了我們:當我們把太多思考的責任交給AI,我們可能也錯過了學習、理解與成長的機會。
或許最理想的做法不是完全拒絕AI,而是在適當時機導入 讓我們在理解一件事、努力思考過後,再透過AI提升效率與表達力。畢竟,真正的學習不只是「產出結果」,更是過程中的思考與探索。而這些,才是AI暫時還無法取代的。
資料來源:https://www.cnet.com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