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EY2010

特斯拉在德州奧斯汀正式啟動市場期待已久的自駕計程車服務,更標誌著特斯拉在自駕車商業化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6 月 22 日,馬斯克宣布約 10-20 輛 Model Y 開始提供 Robotaxi 服務,每趟車資初期推廣價為 4.2 美元。

然而,這項服務並非完全無人駕駛,而是配備了人類遠端監控系統以及車內安全監督員,也凸顯了自動駕駛技術在邁向完全自主化過程中所面臨的複雜挑戰。

測試階段依然需要人類操作員介入

遠端操作(Teleoperation)在自動駕駛產業中扮演著關鍵角色,這項技術允許人類操作員透過無線網路連線,在不同地點監控並在必要時接手控制自駕車輛。其核心目的在於協助車輛處理那些人工智慧難以判斷的複雜情境,例如遇到緊急車輛、道路施工區域,或是在擁擠的行人區中需人為介入操作的場景。

遠端操作不僅僅是監控,可以說是真正的人機協作模式。當自駕車的 AI 系統遇到超出其訓練範圍的情況時,遠端操作員可以提供即時的人類判斷和控制,確保車輛能夠安全地處理複雜的道路環境。這種技術被視為自動駕駛從測試階段過渡到商業部署的重要橋樑。

Waymo、Apollo Go 的遠端操作有不同策略

不過目前市場上不同的自駕車公司都對遠端操作各持所見,也採取了截然不同的策略。Waymo採用「諮詢式」遠端操作模式,當車輛遇到不確定情況時,會主動聯繫人類操作員尋求額外資訊,類似客服的概念。然而,Waymo 前執行長強調,AI 仍會是「最終決策者」,車輛並非被完全監控。

相較之下,中國百度的 Apollo Go 採用更虛擬的駕駛模式,再配置完整的遠端操作員,能夠在必要時完全接手車輛控制。可以想像遠端操作員實際上就像坐在車內的駕駛員一樣,可以完全接手車輛的所有控制功能。不過,這種模式雖然提供了更直接的人為控制,也意味著當人類需要完全遠端駕駛車輛時,對技術基礎設施的要求就大幅提升,例如網路連線要求更嚴格、控制系統更複雜等因素。

特斯拉的遠端操作策略則相對神秘。儘管馬斯克多年來承諾實現「無人監督自駕車」,但公司內部的長期規劃卻是配備遠端操作員。特斯拉也招募能夠「遠端控制汽車與機器人」的職缺,但這些操作員的具體角色和操作細節並未完全公開,引發了關於特斯拉真實自駕能力的討論。

除了遠端操作,特斯拉還得處理光線問題?

遠端操作技術目前還是面臨顯著的技術限制,最核心的挑戰在於對蜂巢式網路(Cellular network)連線的高度依賴。卡內基梅隆大學教授庫普曼指出,遠端操作是不可靠的技術,因為蜂巢數據連線可能在最危險的時刻中斷,他警告,當規模擴大到百萬輛車時,連線中斷的現象將每天發生。

Waymo 前執行長也認同這觀點,強調蜂巢訊號的時間延遲會讓遠端駕駛處於「非常危險」的情境。除了連線穩定性問題,單一操作員能夠同時監控的車輛數量也存在限制,直接影響了系統的可擴展性和成本效益。

政策層面的阻力同樣不容忽視。德州民主黨議員在特斯拉 robotaxi 服務啟動前要求延後上線,直到 9 月新的自動駕駛法規生效後才能再行實施,認為這才是符合公共安全和獲取公眾信任的最佳解方。

而且,特斯拉還面臨著一個技術挑戰:陽光。

由於採用純視覺方案,僅依靠攝影機而非 LiDAR 光學雷達進行自駕,處理強烈陽光則成為難題。雖然馬斯克聲稱特斯拉的光子技術能在各種光線條件下運作,但實際測試已記錄到安全監督員需要手動停止車輛的事件,比如強烈陽光導致「幻覺煞車」等問題,影響自駕可靠性,凸顯視覺的局限性。

目前自駕車技術仍需要人機混合操作

特斯拉在奧斯汀的 Robotaxi 測試雖然是自駕產業的重要利好消息,但也凸顯了遠端操作在技術層面的複雜性。當前的自駕車技術仍需要人機混合操作,但業界對於「何時由人接手、如何接手」尚缺乏統一共識。

遠端操作技術的問題反映出自動駕駛並非簡單的「有人」或「無人」的選擇,而是涉及了複雜人機協作的動態過程。隨著技術成熟,遠端操作的角色可能會從主動控制逐漸轉向緊急備援,最終在技術完全成熟時退出舞台。

不過對於投資者和市場而言,特斯拉此次測試的意義不僅在於展示技術,更在於驗證商業模式的可行性。遠端操作的成本效益、可擴展性以及監管接受度,都將直接影響自駕車服務的商業前景。

本圖/文由「Techorange科技報橘」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出處:Robotaxi「無人駕駛」是假象嗎,特斯拉遠端控制自駕計程車有什麼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