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滕淑芬

周一清晨5点,天色未亮,捷运未开,台大医院家庭医学部主治医生李龙腾叫了辆的士,往台大医院旧院区去。

坐上车后,年轻司机好奇询问:“你是要给别人看吗?”“不是,我是要看别人。”“哪有这么早看诊的医师,你是哪一科?”“家医科。”

司机好奇的询问:“什么是家医科?”这是执业30多年的李龙腾医师,三不五时就会被问到的问题。

这一天,李龙腾医师共有180位病人,就算马不停蹄看诊,也要看到晚上6、7点,有时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但他甘之如饴。部立双和医院院长曾想请他去和年轻医师分享,为什么看这么多病人都不会喊累?反而现在的年轻医师动不动就控诉血汗医院。

在看诊前,李龙腾至少要花8小时把所有病人的病历和之前的检查报告详细看过,一一做好笔记。谁要抽血、谁要照超音波,他都清清楚楚。也会查好云端药历,请病患和心脏科医师讨论调整哪些药,因此病人进来,很快就诊断完。

家医制理念>>全人照顾 提升品质

30年乐在服务病患的李龙腾,唯一的感叹是,很多民众不知道家医科医师是为民众健康把关的第一个守门员。

不只民众,连很多基层医师也不认同。“家庭责任医师不落实,台大再盖十栋新大楼也不够,”他直言。

曾任卫生署(现卫福部)副署长的他说,2011年二代健保修法,第44条就明定“保险人(指卫福部)为促进预防医学、落实转诊,并提升医疗品质与医病关系,应订定家庭责任医师制度。”但执行成效不彰,原因就是“民众不认识,医师不认同。”

到底家庭医师可为民众做什么?在健保实施20年后的今天,为何更显重要?

李龙腾念医学系时选了一般科(后来改为家医科),就是为了到社区开业。

他说,来诊所看病的中老年人,很多都有三高和糖尿病,这些稳定的慢性病,除了可能造成神经病变和慢性肾病,也会引发肺结核、肝癌、胰脏癌,一定要定期抽血,做超音波检查肝、肺、胰脏等;也要提醒50岁以上女性,定期做乳房摄影。他的诊间,每个月都会发现一位早期肺癌、肝癌病人。

家医科强调全人、持续性照顾,发挥得宜,不但可以节省健保费,还能对全民健康有更好的照顾。

家医制起源>>源自英国 看病要3天前预约

家医制度源于英国,1948年上路,已有半世纪,曾被英国殖民的香港、新加坡也施行至今。英国家医制度以责任区为概念,将隶属于英国医疗体系“国民健保服务(National Health Service类似台湾的健保署)”的公医,分配到各责任区。看诊则采“注册制”,民众要先到住家附近的诊所注册,并选择家庭医师(general practitioner),才能就医。估计全英国的家庭医师约有4万3000多位,英国人一年平均就医次数是6次,远低于台湾的15次。

在英国看病,没有当天来诊所就能看医生的事,小病大病都要先看家医,通常三天前预约。家庭医师诊疗后认为有必要,才会转介到其他专科或医院。

在台湾要看专科医师非常容易,任何一科几乎都能够随挂随看。这种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就医自由,在英国是行不通的。

不过,英国的分级转诊制度,也演变成看病等太久,备受批评。不管是等门诊、等急诊、等检查、等住院,都相当漫长。举例来说,从家医转介到心脏科,平均等待时间是两个礼拜。

家医制目标>>小病不用跑大医院

过去十年来,为了让健保不崩盘,主管机关努力推动基层医疗,并试办“厝边好医生”计划,但因宣导不足,很多民众仍不知道基层好医师就在身边。

为了让一般民众更了解诊所医生的专业与价值,《远见》企画制作“100个小诊所大医生”专题报导。

只是,目前全台开业医师共1万6000多人,要用什么标准挑选出好医师,是一件费时耗力的工程。

医师公会全国联合会副秘书长、儿科医师蒋世中说,时代转变,开业环境也大不同,尤其新兴疾病如SARS、H1N1和登革热等疫情瞬息万变,医师不但要走出诊间、走入社区,还要掌握流行病学趋势。

新北市医师公会前理事长张嘉训医师则认为,好医师要有专业坚持,例如不能为了申请健保,多做检查、多打针、多开药等。媒体也应该让民众知道基层医师可以为民众做什么,例如,四大癌症筛检、气喘、糖尿病照顾等。

其实基层医师在服务病患与坚持专业间,有时难两全。

牙医师公会全国联合会理事、黄雪栋医师以治疗牙周病为例说,留下牙齿,把牙周病治好,才是好医师,但不少病人却说,“医师,你有时间帮我慢慢治疗,但我没有时间等,因为没办法好好吃东西,你还是快点帮我拔掉吧!”

台北医师公会基层组召集人张孟源医师则指出,社区医师要能提供双向转诊服务,例如肾脏科有不少高龄病患,共病概率大,而诊所设备不足,需要与医院合作。不久前,他就怀疑一位患者有狭心症,立即转介附近医院做检查,提早启动预防机制。

三大标准 万人中海选百位

初步汇整医界意见,并参考各公会医疗贡献奖的名单后,《远见》以坚守医疗专业与岗位、积极参与医疗公共事务,及热心服务社区、偏乡和弱势等三大标准,发函给各县市医师公会、牙医师公会、基层医疗协会等数十个协会,和20个县市卫生局,邀请他们力荐所在县市内的基层诊所好医师。

但,公会推荐的意愿渺渺。不少医师公会理监事讨论后认为“推荐这位,没有推荐那位,非常为难。”也担心得罪人而婉谢推荐。

幸好,各县市卫生局大力支持,尤其是缺乏医师的农业型县市,如新竹县、南投县、花莲县、台东县等,对于县内开业医师愿意放弃在都会行医的赚钱机会,守护偏乡居民,感念在心,纷纷热烈举荐。

《远见》更多方征询医界、公部门、在地意见领袖等,反复比对名单。锁定第一批人选后,也不是全部埋单。

就有两位医师人选,直到记者进入诊间采访后,才发现诊所附设自费减重、自费医美,太过商业,因而替换。也有少数医师低调谦虚,婉拒采访,以致最后人选一再微调。

例如乌来的杨昆龙医师,12年前开业时就不计成本投资超音波、血液生化检查等设备,让偏乡住民无须下山奔波检查,也有病患因积欠健保费被锁卡,杨医师本著仁心,尽心救治,是新北市医师公会和卫生局公认的好医师。

最后出炉的100位医生,每个人在基层社区都扮演家庭医师角色,照顾许多家庭一家老小。

把病患当亲友 耐心倾听

《远见》采访团队走访全台,上山下海,足迹深入大城市小乡下,挖掘100位诊所好医师,他们把病患当家人、当朋友,倾听患者的心声,耐心卫教。

台语有句俗谚说,“先生缘,主人福”。和医师有缘,是病人的福气。医病投缘的关键,在于彼此的态度,医师能视病犹亲,患者才会诚实以告,尊重专业,让医师发挥实力。

《远见》不是为这100位医师写史记、做春秋,而是反映基层医疗的真实面貌,也希望所有民众都能找到一位与自己投缘的在地好医师。

【本文摘自远见杂志3月号;更多文章请上远见杂志官网
【立即购买远见杂志3月号

更多评论:草根影响力新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