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响力新视野 图/文 刘超
中国木偶戏历史悠久,世人普遍认为其源于汉,兴于唐。汉代已有作魁儡的记载;三国时已有用偶人进行杂技表演的记录;隋代开始用偶人表演故事;北齐时出现了傀儡子演郭秃故事的木偶艺术,这暗示了中国已正式形成了木偶戏;隋朝“机关木人”多扮演神话、传说、三国故事等人物,这些对木偶戏的制作与表演有直接影响;唐朝时出现了 “提线”“杖头”“布袋”“盘铃傀儡”等木偶类型;元、明、清以来形成了多种风格流派的木偶艺术,如福州串头戏,泉州嘉礼戏,漳州布袋戏,四川大木偶等;民国以后,木偶戏由民间走向专业化,演出由露天走入剧场,木偶造型逐步现代化。
四川木偶戏以成都木偶戏、资中木偶戏、南充川北大木偶为代表。成都木偶戏在继承“川派”木偶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地方戏曲、民间歌舞等的表演技法,形成了“阿睹传神”的成都木偶。资中木偶戏源于清代光绪年间,属中型杖头木偶,距今已有上百年历史。早在清代末年光绪年间,就活跃著“金泰班”、“万祥班”等十多支木偶戏班。南充川北大木偶为世界稀有的木偶剧种,木偶身高四尺有余,距今已有300余年历史。川北大木偶被世界著名的苏联木偶艺术家奥布拉兹佐夫誉为“中华民族艺术的冠冕”。
在后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木偶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现今木偶艺术正在人们的漠视中面临著消亡的危险,丰富多彩的现代艺术形式弱化了人们对传统艺术的了解和关注程度,传统文化和技艺的生存土壤逐渐丧失。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木偶艺术团和艺人的演出次数少,经济不景气,演员待遇低,收入不平衡,愿意从事这些艺术表演的人不多,这直接造成传承后继无人,人才缺乏。如今很多优秀的老艺人相继逝世,表演及雕刻技艺失传,大量传统剧码流失,文化传承出现断代,中青年人又无心传承,人才难留。同时,还面临著木偶艺术团体数量越来越少、演出场所硬、软件设施条件不够,表演受限等问题。以上这些不仅是木偶戏面临的问题,更是当今社会很多传统文化的共同现状。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传统文化,传承经典艺术迫在眉睫。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现代艺术》杂志社2017年第10期推出 “木偶戏的‘前世今生’” 专题,借此为传承四川优秀传统文化尽绵薄之力,同时希望能引起人们对包括木偶、剪纸、竹编、年画等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得到有关文化部门的重视和支持。
我们相信随著对传统艺术重视的加强,加之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本身特有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芒将会再次绽放在世人眼前。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