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论坛报评论员】Photo Credit: Unsplash @ pixabay by CC0 Public Domain

古往今来,人们对于贫富不均、欺凌弱势的相关情事,总是口诛笔伐。所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常被用来讥讽人们缺乏爱心、不知共存共容的写照。圣经路加福音十六章也讲到一个乞丐与财主的故事,结局是当我们不知怜悯人时,我们会渐渐失去上帝的祝福与永生。可见如何在社会推动彼此相顾、以爱相待,乃是一件众人都会被鼓舞、受安慰的事。

大同世界人人欣羡
中国礼记礼运大同篇中提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那是一个大同世界的境界,但却也是千百年来人们梦想拥有的乌托邦。

四百年来唐山过台湾,加上晚近婚嫁来的新移民,尔来一直有种说法就是“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意表这是一个乐意接待远人客旅、人情味浓得化不开的温馨社会,友善、和平又热情,即便在带著几分缅腼当中,却总是能让人宾至如归,回味无穷的好地方。

然而,媒体也曾提出不同的反省,报载网络有篇文章疯传:《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仅限于白种人与日本人》,提到“台湾人心目中种族的优劣顺序可分为白种人>日本人>亚洲四小龙=东南亚=其他黄种人”,显示许多人对于台湾是否是一个具有普遍友好、人道关怀的文化区域仍感到质疑,尤其在面对自己本乡本土的同胞时,那种“近悦远来”、“民胞物与”的胸怀是否依然如故,的确受到颇大的不信任。

营养午餐里的城乡差距
“城乡差距”是一个反映出上一节所论台湾在国情文化表象上有矛盾错乱情状的最好概念。其实台湾不大,但仍能清楚地感受:直到今天,台湾的城乡差距仍颇为严重。今年九月报载,南投县基于县府财政压力,考量是否调整营养午餐办理方式,结果出现明显之城乡差距,家长意见严重分歧,发现“偏乡学校家长多数盼能继续补助,城镇大型学校家长则意见纷歧”。

这显示因著经济物质条件的差异,学校营养午餐的供应反映出强烈的需求落差。对许多偏乡、原乡的孩子而言,营养午餐可能是他们一天中,唯一可以吃饱或吃得好的一顿,是弥足珍贵的─即便对都会区或物质条件丰富的孩子而言,那是乏善可陈、想来缺少胃口的一餐。

几乎所有的人都同意,如果能够,应尽量达成“均衡发展、全面健康”的目标,不宜有头重脚轻、重彼轻此的现象,生活在一起的同胞,应是共存共荣、资源共享;但实际上达成这种目标一直有实际上的困难。

彼此相顾才是正道
2015年天下杂志的县市调查,发现:“‘六都’局势成形,资源、人口纷纷靠拢,拉大城乡差距。台北市不仅四项评比夺冠,拿下竞争力第一,更挤下台中市,成为台湾民众‘岛内移民’的首选。”而相对于此,从主计总处公布的“社会增加率”来看,“自2009年开始,彰化县、南投县、云林县、嘉义县市、屏东县、基隆市等七县市,已连续六年迁出人口数大于迁入人口数,人口外流严重。”

由此不辩自明,台湾的城乡差距仍是持续在恶化中,而这不是偏乡穷县的事。事实上,这是生活在这岛上的每一个人生活上的重大议题,因为一个失衡的社会将会带出许多关乎你我的危机与灾难;而“兼善天下”是我们面对此一问题时的唯一选项。

经济学上“马太效应”,提到“富者恒富,穷者恒穷”的趋势,这常是一种惯性,有时欲扭转之并不容易,但对于持续失衡的台湾社会而言,吾辈将无以推诿旁贷。当面对偏乡资源的有限,中央地方财政收支分配实质上长期的不公平,如何配合各区域、各城乡的资源特色,推动一乡一特色(OTOP)、在地文化认同、区域经济的集成、县市伙伴协力关系及节日在地化等等,都是未来可以努力推动的方向。

不过最关键的是,唤醒所有民众对均衡、健康发展的正确观念,让大家明白惟有“彼此相顾”才是正道,正如圣经马太福音廿五章40节:“王要回答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些事你们既做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若台湾能够如此,相信才会是百姓之福,也是台湾之大幸矣!

本文由“基督教论坛报”授权刊登,非经同意不得任意转载。
原文请见:让台湾成为健康、均衡而彼此相顾的社会

更多评论:草根影响力新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