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响力新视野 颜永森/静宜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

近日媒体报导,国立中山大学因为李眉蓁硕士论文抄袭事件,校内修改论文学术伦理相关办法,明定全校硕博士生论文原创性比对的总相似度比重“不超过百分之十二”,希望用最严格的标准看待学生的论文,确保学位论文品质。不过,有学者提出,“比率不是判断是否有学伦问题绝对或唯一因素。”事实上,抄袭固然有学术伦理的问题,但是会影响论文品质,主要还是论文内容。从这次中山大学发生论文抄袭风波,突显出我们的论文审查制度本身有问题,论文抄袭是因为当时没有电脑系统比对而未被发现,因此,今天的改革是加强论文电脑系统比对,减少未来发生抄袭的可能。然而,论文抄袭问题只是因为没有电脑系统比对才发生的吗?如果是这样,以后应该就不会有论文抄袭,因为现在几乎每一本论文都需要经过原创性比对,只要规定有相当的总相似度比重,然后透过内容检查重复的部分,相信就可以避免抄袭问题的发生。然而,我认为问题还可能出在审查制度,以目前硕博士论文完全是由指导教授掌控,除非有人检举,不然有任何问题也没人知道。根据目前台湾各大学的硕博士论文审查规定,内容大同小异,通常都是这样规定:“硕士学位考试委员三至五人,均由校长遴聘之,其中校外委员须三分之一以上;校内考试委员不得担任召集人,由校外考试委员推一人为召集人。”虽然审查委员是由校长遴聘,但通常都是由指导教授指定,由校长聘任,而这些审查委员大多是指导教授熟识的,因此,在论文口试时,审查意见经常只是沦为形式而已,虽然要修改,几乎百分之百都可以通过。当然还是有教授要求比较高,对论文品质有一定的要求,不过,如果指导教授要求不高或故意放水,论文的品质就有问题,就有可能会发生抄袭或请人代写等违反学术伦理的情形。

虽然现在有许多系所额外要求硕博士提论文要有毕业门槛,例如博士毕业需要先发表一篇SSCI或TSSCI论文,或者二篇SCI论文,或者硕士毕业需要参加一篇研讨会论文等,这些规定当然是希望学生可以有一定学术研究能力或成果,才可以毕业,但是如果没有这些要求,则要如何判断研究生的能力呢?此外,教育部有要求各系所要针对论文题目进行审查,以避免发生与系所专长不符合的论文,但是对论文品质的要求还是无法适当地掌控,也就是说,现行制度通常只要经指导教授同意,完成论文的口试程序,该学生就可以毕业了,因为没有任何的规范,所以品质自然参差不齐,由于没有经过严格的论文审查,长久下来,我们国家整体学术研究能力必然会降低,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警讯。

JMOY2503

反观中国大陆,他们现在对于博士论文全采“盲审”制度,对于硕士论文则有约30%-50%比例采盲审,各校略有不同。研究生要经过盲审和外审通后过才能取得答辩权,答辩不通过,一样不能毕业。只要盲审2个专家通过,或者外审的2个专家通过就取得答辩权利,答辩委员会不包括外审专家,要半数通过就能够毕业。其中盲审就是一种将学术论文送请专家学者评审的制度,也就是匿名送审,审查委员不知道论文作者是谁,论文作者也不知道谁是审查委员。将不署作者姓名的学位论文送给作者不知道的专家审核,这样打出来的分数,应是最客观的。也就是说,这是玩真的,如同国际知名期刊按惯例采用的Double-Blind Peer Review,由两位匿名的审查委员审查不知名作者的论文,才可以创建论文的公信力,让期刊更有影响力。同样地,如果我们希望学生的硕博士论文能写得更好,学校更有影响力,论文审查就应该公开接受学术界的检验,而不只是指导教授说了算了,好像只是完成毕业的程序,论文不需要给外界人看。因此,即使现在大学规定论文题目需要经过专家审查,或者论文要经过电脑原创性比对,不管比例多少,这些都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并没有从根本去做改革,论文还是由指导教授主导,其他人并无法干涉。此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现行制度硕士生可以自由找指导教授,如果发现指导教授要求太多,或者无法让他快速毕业,很容易就换指导教授,很可能会造成“好沟通”的老师,可以收到越多的学生,反之,“不好沟通”的老师,则可能会收不到学生,当然,不是每一位学生都是这样,不过一般人通常都会想顺利一点或早一点毕业,自然“好沟通”老师比较容易吸引学生,如果以上所述为真,大家可以想像我们现在有多少论文是没有价值的,只是一种作为毕业要交的论文报告。因此,我认为要改变这样的审查制度,需要有一个机制可以预防学生或指导教授投机取巧,如由系所设毕业门槛,要求学生毕业前投期刊或研讨会论文,或者由系所设外部匿名的审查机制(即盲审),就像国际期刊论文审查一样,以匿名方式审查通过才可以口试,如此一来,论文至少有经过第三方的检视(如期刊审查、研讨会发表、盲审的外审委员等),可以确保论文的品质,提升我们大学的国际知名度与研究能量,避免发生论文抄袭等违反学术伦理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