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响力新视野  文:陈木村

台湾因为属于岛型气候,尤其是临海地区的老屋建筑,在历经三十年之后,都会出现青苔或很陈旧感,其实这些老屋建筑基本结构都还是安全的,除非是海砂屋,或是地质不良因素,否则都还是可以有再造的新契机。

过去我们运用废弃工厂或园区再造成文创园区、观光工厂等,造就台湾蓬勃发展的文创产业与契机,也为台湾的文创带来附加的经济效益。为此我们是否也可以再寻求另类的思维与创意,让老屋也能有再造契机,尤其是融合文创产业的发展。

以台湾现有的老屋建筑,包含闽南或是客家的旧建筑,都是非常有特色的建筑文化,只因长年受到地区的发展与影响,让这些老屋孤零零地矗立在都市的角落、也渐渐的被遗忘。虽然我遇到有些类似老屋的管理屋主都想出售,但却面临祭祀公业与产权问题,所以都很难能出售,唯一出租或是再造才有利基。

为此,如果能将这些老屋加以沟通或集成,让有兴趣文创的人进驻,并共同投入资源、资金或是创意等,再加以整建或维护,相信这些老屋又将会成为都市或社区的新景点,同时更可以有美化区域环境的效果。否则这些老屋如果长期放置不理,任其荒废、杂草丛生,最后就会产生都市或社区的脏乱与社会问题。

一般老屋大多数是传统式建筑,所以在用材方面都很实在,都是一砖一瓦所堆积而成,几乎可以说是冬暖夏凉的建筑,所以我们都称之为“会呼吸的房子”,这种老屋住起来也让人特别有感觉与情境,因为它也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缩影之一。

文化部也有老屋的保存规范与政策,但大多数是属于商店街型态的保存与规范,如最早期的鹿港老街,以及后续的湖口老街、三峡老街、大溪老街、北门老街、新化老街等。但有些老街因为建筑年代已久,所以有些已经被都更或拆除重建,造成现代与古代建筑并列的现象,因此真正、又能完整保存下来的老街特色并不多,目前这些老街也都已导入形象商圈或是商店街的再造。

台北市政府也针对一些老屋,尤其是日式老屋,虽然对外公开认养、维护及经营,但因为其投资整修及各项成本都很高,不是一般团体或个人所能承担,所以成效并不彰。至于散布其他各地私人的老屋,基本上都不列入保存规范,只能靠后代子孙的规划与再造,否则还是会面临被遗忘的窘境。所以与其如此,不如透过老屋的文创元素,让这些老屋得以有所再造新契机。

因此就老屋的文创再造契机,可以维持现状的基本原则,只要在结构安全上强化与维护,在内、外上做整理整顿的改善与美化就好,反而过度包装或是拆除都不是最好的策略,因为将会失去老屋既有的文化特色与原味。

同时再依据当地文化或特色、老屋的人文或典故做产业的研发,让老屋得以有所集成与展现。因为任何文创都必须要有文化的根,再加上现代的创意与诉求,让文化与产业融合,在任何老屋都是可以有所展现的文创契机。

H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