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响力新视野 肖霞客(旅游达人)
仰光国家博物馆四楼的“民族文化馆”展示缅甸各民族的民族服饰和传统文物。缅甸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经官方认证的民组有135个民族,主要有八大民族:缅族、克钦族、克耶族、克伦族、钦族、孟族、若开族、掸族。各个民族有其特色的民族服装,独显其民族文化。同处于缅甸区域文化内的八大民族,在文化上有著共同的特点,也有著自己特色的文化。根据中文维基指出缅族是缅甸的主体民族,散居于缅甸全境,人口总数约3000万人,占总人口数约68%,主要居住在伊江中下游,使用缅语,属藏缅语族,同时也是缅甸官方语言。缅甸的祖先为羌氏人,源自中国甘肃南部洮河流域,7至9是寄居于云南。唐朝迁入缅甸东北部,进而迁入伊江中下游地区,大约11世纪崛起,取代骠人,击败克钦族、孟族等民族,逐渐发展成缅甸人口最多与最强势的民族,而佛教的传入也一定程度上统一缅人的文化思想,有助于缅人群体的思想。
没想到有如汉族在中国主体地位的缅甸主体民族缅族,竟然是来自于中国,算是缅甸本土的外来民族。难怪在缅甸虽可见到各种脸孔与肤色的人种,但整体而言,与汉族有许多相像之处,且云南许多少数民族的外型与汉族并没有太大差异。且此次缅甸行主要就在伊江中下游,故身处在以缅族为主体的中下游地区并没有违和感。不过,缅甸还是有众多少数民族,特别是八大民族,有如中华民族的满、蒙、回、藏、苗、壮、维吾尔等大族,其肤色较黑,脸孔差异也较大。特别是路上可见许多瘦黑女士,应是少数民族,在仰光街头上,有时会觉得闯入一个有众多民族混居的国度,像在大金塔游览就有此感。此外,缅甸少数民族有许多居住在边境山区,成立武装部队,与政府军长期对抗,也有独立建国问题,如克伦族。在与中国接壤的果敢叛军与政府军冲突时,也发生炮弹不小心多次射到中国境内的纠纷事件。
据说未获缅甸政府承认的民族有缅甸华人、印度裔、穆斯林的罗兴亚人等等。罗兴亚人为居住在若开邦的少数穆斯林族群,2017年的罗兴亚危机,导致约有74万罗兴亚人流离失所,逃难到孟加拉及马来西亚等国,仅管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翁山苏姬执政,曾被国际社会寄于改善少数民族困境的期待,但缅甸政府军屠杀罗兴亚人使得翁山领导的文人政府形象一落千丈。从2021年2月翁山被政变,就可知翁山并无力节制军方,她自身也难保。且罗兴亚人是二战期间因日本人占领缅甸后移居到缅甸的穆斯林,因宗教、文化及种族差异,而被缅甸拒绝承认其为国民。看来罗兴亚人问题要获得解决,还有漫漫长路。
在此馆展示缅甸各民族的模型与衣著,在服饰上缅甸八大民族有著一些相同的特色,女士都穿纱笼,男式扎包头。但是在装饰上的不同就显示出民族特色。缅甸是一个将传统文化保存得非常好的国家,在仰光,超过80%的人还穿著民族服装。无论男女,下身都穿纱笼,男式叫“笼基”,女式叫“特敏”。虽然男女穿法稍有不同,但色彩都较为鲜艳。为了适应热带气候,多用薄纱制成。妇女一般都留长发,卷发髻并插花,还特别喜欢佩戴各种首饰。此外还展示缅甸人的金银铜陶等生活用器、兵器、乐器,还有布料等。也有长颈族在织布的模型,还有以模型或图画来展示各族庆祝节日的场景。
展厅中心区有穿著各民族服装的模型
墙壁上也有穿各民族服装的男女木偶
皮制甲胄与刀剑等兵器
很像大陆陕北地区的腰鼓,挂于腰间可两手同时敲击
取水等工具,通常装有长柄
盛水器具,如脸盆、水勺等
精美铜杯与各式金属工具
银器制品,有杯碗壶与手饰等
类似中国的笙及牛角乐器
竹器、木器、陶器等家庭用品,墙上挂著的是竹筛
各式竹制容器
长颈族妇女与女孩正在编织,颈部与脚部有铜环
三种不同尺寸与造型的竹篓
Kuhtoboe邦庆祝丰收,围住旗柱欢庆以祈雨或祝愿未来美好的生活
男女皆握刀欢庆的场面,立有彩柱及挂满彩旗
在一女士举旗,众女士响应,此旗很像中华民国国旗
在山区欢庆节目的图画,有腰鼓与跋等乐器
少数民族敲击各种乐器并有男女以孔雀开屏方式来欢庆
三位穿传统服饰的少数民族女士笑得开怀,胸部衣服上有多个圆环
戴有鸟图案与羽毛及胸颈带有装饰物的勇士
各种农渔具
各种竹制还有牛角的农具,还有斗笠等
葫芦器可用来盛水或盛酒,底座有环围绕
各种葫芦状容器及其他器物
男士著民族服装,用投掷标枪来狩猎
少数民族的布料,其颜色组合相当具现代感
一块少数民族的布料
缅甸乐器,有锣、萧、笛等
缅甸的各种民组乐器,有弯琴、胡、琴等
缅甸民族乐器的表演模型,上方为围鼓,表演者座在圆围中
在前述的民族文化馆已可见缅甸民族乐器的模型,另有一“表演艺术厅”内有许多传统乐器的展厅,以及古典戏剧中使用的缅甸木偶。因缅甸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且深受中国与印度的双重影响,产生了许多独具特色的特色乐器。早在9世纪时,骠国就曾派遣30多名艺术家来到中国,他们带来20多种乐器,十几种乐曲,在唐朝首都长安举行成功演出。著名诗人白居易也为之感动,写下诗篇《骠华乐》。
在此展厅中,有一颈部弯曲的琴吸引目光,原来它称为“弯琴”(缅甸称为桑柯)。而弯琴、围鼓和竹排琴,被称为缅甸乐器的三宝。弯琴唐朝称之为“凤首箜篌”,即为弯曲的竖琴。它的琴身有如一叶小舟,加之向上弯曲的琴颈,犹如一张多弦的猎弓。船形共鸣箱用质地坚硬沉重的木料掏空制成,琴箱长60厘米~80厘米,以68厘米长的最为多见。琴首雕成菩提树叶形,象征纯洁的白玉兰。琴弦另一端用红丝绳拴于弯曲的琴颈上,并有红丝穗下垂,上下移动拴弦的丝绳,可以调节音高。弯琴本来不是缅甸乐器,它起源于古埃及或美索不达米亚,经过阿拉伯、伊朗、印度传入缅甸,但其他地方都已失传,只有在缅甸得以保存,并得到发展,这是一个奇迹,也是古代乐器的一件活化石(中文百科知识)。
只张有5~7条藤丝弦,流行于南部山区;西元8世纪前后,桑柯增为13~14弦,用于宫廷音乐;当代常用的桑柯为13弦或16弦。在此展览中,以图画、模型与实物来展示弯琴,而称之为缅甸古典乐器之王。此外,可见弯琴虽不小,但置于腿上弹奏,古代仕女弹奏下来,必定腰酸背痛。左手握琴头,右手拨弦,且穿著正式华丽,想必经常作为宫廷演出乐器。
墙上挂著穿著华服的古代美女弹弯琴的画作,此弯琴共15弦
优雅的古典美女将弯琴置于大腿上以右手弹奏,尽显雍容华贵,精致典雅
有13弦的弯琴,由穿著英武的男士来弹奏
弯琴实物,共鸣箱上部为橘色,下方为黑色,四周并饰以金色波纹雕饰
六弦的弯琴,没有任何装饰,为民间用的弯琴
“围鼓”是由多个小鼓组成,并置于一个圆框的内缘内,击鼓者坐于圆框内,圆框为镂空木板所围成,有精美纹饰,外部漆上金色,内部则漆为红色。除围鼓外,也有“围锣”,在此展厅中有一高一低的圆框,较低者可见是围锣,较高者看不出内部是鼓或锣,但应是围鼓吧!围鼓旁还有一木架,架上有一条飞龙,安置不同的打击乐器。除这三组乐器外,前方还摆置许多乐器,像是一个大型乐团所用的各种表演乐器。蒲甘王朝时期由于经济繁荣稳定,南传佛教的盛行,音乐也在迅勐发展,但是却找不到任何有关围鼓乐器发展的史料。表现室内和室外歌舞表演的绘画直到阿瓦王朝才在佛教寺院的壁画上出现,其中一幅壁画上出现的乐器有:围鼓、围锣、唢呐、首领鼓、碰铃等乐器,因此可判断,围鼓等打击乐器在14世纪之前就已有雏形。
各式乐器,有围鼓、围锣、飞龙架下的乐器及各式乐器
前方较低者为围锣,后方较高者为围鼓
缅甸传统乐器的第三宝为“竹排琴”(缅语为“巴德拉”),竹排琴采用20多块长短不同的竹板用线穿在一起,然后挂在一个船形的共鸣体上,演奏者用两根头上包有毛毡的车轮形小木槌敲击。竹板的选材、制作是很严格与细致,初采的竹要经过处理、存放3年后才能制作,做成的竹排琴音高稳定、音色柔美,不会开裂。竹排琴的共鸣体是用木制成的船形体,在它的表面常常精雕细刻,并用宝石、水晶镶嵌,十分华美。在此至少展出二个竹排琴,分别是平形与船型,可见其造型丰富变化。第一座外围还包覆金色装饰,看起来是一只神兽。
传统乐器除三宝外,还有其他乐器,如围锣是围成圆形,也见一座立锣,沿著直立的半圆弧来安放锣。还有像中国唢呐、葫芦丝的吹奏乐器,也有像胡琴样式的各式琴,还有一只鳄鱼造型的琴相当吸睛。此外,也有像中提琴的西洋琴,还有常见于东南亚及中国云南、贵州、广西的铜鼓等。
竹排琴,外部覆以金色装饰,为头部有角的神兽
船型竹排琴,外部有金色装饰,两侧有两尊可爱雕像
半圆形的立锣,将锣顺著圆弧来摆放
在围鼓等表演乐器跳宫廷舞的画作
类似中国唢呐的乐器
鳄鱼造型的琴及其他乐器
上方为像葫芦丝的乐器,下方像中国的胡琴
类似中提琴的琴
铜鼓,在中南半岛,及云贵、广西亦常见铜鼓
此展览除展示乐器外,也在靠墙橱柜内展示各种提线木偶,在系列文章第33篇已介绍过,在此再次欣赏这些具缅甸特色的木偶。提线木偶有各种动物与人物造型,与围锣、竹排琴等乐器组合,就可进行“提线木偶戏”表演。
木偶头像造型,面部狰狞
拿著不同兵器的木偶
那迦及鸟的木偶
两尊有胡子的木偶,一穿龙基,一穿裤子
三尊不同造型与穿著的木偶
猴子(像孙悟空)、鸟人及马的木偶
老虎、大象与女士的提线木偶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