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詐騙事件層出不窮,當受害者還在為詐騙帶來的創傷而痛苦時,詐騙集團卻將他們視為嗷嗷待哺的獵物、準備進行二次收割。
根據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ederal Trade Commission,FTC)最新統計,2024 年美國詐騙損失金額高達 125 億美元,較前一年增長 25%,涵蓋投資詐騙、求職詐騙等各類騙術。
更令人震驚的是,詐騙者已經開始假冒 FBI 特工,向受害者謊稱可協助他們討回失去的款項——詐騙者將受害者視為「容易上鉤」的高潛力對象,進行 reload scam(情緒脆弱、急於挽回損失、羞於對親友坦承,這些因素都讓人更易被操控),以達到「二次詐騙」的目的。
這種犯罪模式的核心在於利用受害者的心理脆弱性。當一個人剛經歷詐騙創傷時,往往處於情緒最低潮的狀態,包括懊悔、焦慮、絕望,甚至羞於向親友坦承損失。許多受害者為了彌補損失,甚至向銀行或朋友借錢,這種急於挽回的心態恰好成為詐騙集團眼中的「完美目標」。
詐騙者深知,曾經上當的人更容易再次受騙,因為他們已經證明了自己的「可操控性」,同時正處於最渴望幫助的狀態。
詐騙集團結合多種心理操控策略
詐騙集團的手法正在不斷升級,他們結合了三種心理操控策略:假冒權威、操作恐懼與情感勒索。在假冒權威方面,詐騙者經常冒充 FBI、警察局、法院、聯邦貿易委員會等具有公信力的機構。他們深諳人性中對權威的敬畏,特別是針對年長者,利用其從小被教育要尊重權威的文化背景。退休 FBI 監督特別探員、現任威奇塔州立大學刑事司法學院助理教授 Tracey Jenkins 明確指出:「真正的 FBI 不會保證追回詐騙損失的資金,也不會為此類服務收費。」
在操作恐懼層面,詐騙者會透過「你可能被起訴」、「需要立即配合調查」等話術營造急迫感。康乃狄克州費爾菲爾德警察局前局長、現任聖心大學公共安全與政府事務執行主任 Gary MacNamara 分析,當有人聲稱來自 FBI 或警方時,會本能地在人們心中植入恐懼,這種恐懼會讓人更容易順從指示。詐騙者正是利用這種心理反應,讓受害者在恐慌中失去理性判斷能力。
情感勒索則是最精密的操控手段。詐騙者會說「我們能幫你追回資金」、「只要你配合提供個資進行調查」,同時營造出「這是你最後的機會」。對於那些害怕家人發現自己被詐騙、擔心被送進養老院的年長受害者而言,這種幫助格外誘人。簡單來說,詐騙者深知受害者的孤立感與羞恥感,將其轉化為再次行騙的條件。
我們在台灣該怎麼嚴防?
以台灣的實務經驗來看,二次詐騙的類型更加多樣化。最常見的是假冒執法人員,聲稱已抓到提領車手,但需要受害者繳納「手續費」或「保證金」;另一種是假冒銀行人員,謊稱款項已追回,但需要配合消除交易紀錄,誘導受害者到 ATM 操作,實際上是將剩餘資金再次轉出。
更有甚者,會透過假網站廣告宣稱「律師保證幫你拿回受騙款項」,要求預付律師費後便消失無蹤,或者要求提供帳戶成為人頭戶。近年來,假 LINE 群組或網路追款專員的手法也日益猖獗,宣稱透過駭客技術或特殊管道能夠追回款項,實際上是要求繳交各種名目的費用。
如何避免成為「二次受害者」?
首先,真正的執法機構不會主動聯繫民眾要求提供身分證字號、銀行資料,更不會保證能夠追回資金。其次,任何要求立即行動、繳納費用或提供敏感資訊的「協助」都應該引起警覺。第三,合法的律師服務可透過法務部律師查詢系統驗證,而真正的法律扶助也有明確的官方管道。
防範二次詐騙需要建立多層次的保護機制。個人層面上,對於任何聲稱能夠協助追回資金的管道,都應該明確驗證對方身份,而非使用對方提供的聯絡方式。同時,要認清現實:一旦資金落入詐騙者手中,追回的可能性極低,任何保證能夠追回資金的說法都應該視為警訊。
社會對於遭受過詐騙的受害者應拿掉有色眼鏡
不過追根究底,最重要的是整個社會需要正視詐騙受害者的心理創傷。網路詐騙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對人性弱點的操控。對於高齡者與重創受害者,社會應該提供情緒支持與心理防護教育,而非僅僅依賴技術工具。當我們理解到詐騙者如何將受害者的痛苦,轉化為再次行騙的機會時,就能明白為什麼同情與支持比指責更為重要。
面對這個日益複雜的犯罪生態,每個人都可能成為目標,而曾經、已經被詐騙過的受害者更處於高風險狀態。唯有透過教育、技術與人性關懷的結合,我們才能在這場與詐騙集團的持久戰中保護最脆弱的群體。
本圖/文由「Techorange科技報橘」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出處:網路詐騙集團的「二次收割」術:為什麼被騙過的人,更容易再被騙?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