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范荧恬

11月26日社企你我他系列活动由社企流共同创办人陈玟成担任讲师,针对社会企业商业模式进行剖析,让欲创立或想加入社会企业的参与者,解开对社会企业的疑问,对商业模式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社会企业是一个多元光谱

以改变社会问题为创业初衷,社会企业从绿能、友善环境、改善资源的不平等、帮助身心障碍者等等,都是现在社会企业拥有的发展型态。

陈玟成表示:“社会企业的确很广泛,很难明确解释什么是社会企业、什么不是,而社会企业的多种型态,大致被分为‘采购边缘族群的产品服务’、‘创造弱势族群的工作机会’、‘提供满足社会或环境需要的产品服务’、‘研发以更有效能运用资源’。”

社会大众常存在著一种迷思-社会企业一定要是“公司”吗?事实上,很多社会企业是以基金会、协会的形式营运著。

“社会企业就像是一个多元光谱,其中一端著重社会影响力,创造社会改变,另一端则是著重创造财务价值。举例来说:过去NPO和单纯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他们的组织目标是壁垒分明的;传统的慈善组织倚赖捐款及补助,没有贩卖行为,传统公司则以创造财务价值为优先,贩卖产品及服务。社会企业则在这两端游移,形成跨领域的结合。”

社会企业在卖什么?

陈玟成表示,的确有很多消费者会被“公益”所吸引,进而支持社会企业的产品。然而支持的永续性是值得被探讨的—偶发性的支持要如何支撑组织的运作?

他也强调,社会企业的产品若是失去背后公益的价值和社会企业的愿景,那跟一般产品之间就失去了差异性。

以公益行销为出发点,反观社会企业的经营-在结合社会影响力与创造财务价值的模式之下,社会企业的卖点在于什么?应该如何同时让消费者买单,并传达到企业背后的价值?

陈玟成认为:“社会企业在坚持产品的品质或价格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了企业的初衷,而须时时紧扣著欲传递给消费者的社会价值。”

社会企业的两难

“然而,有著友善环境、帮助弱势族群的诉求,创造社会价值可能对于社会企业有加分效果,但相对的,这也成了社会企业的包袱,消费者更容易以放大镜检视组织的运作。”陈玟成一语道出了社会企业面临的难处。

陈玟成更以德国黑暗对话及Rubies in the Rubble的案例说明,社会企业在规模化的同时,得以扩及更多族群,创造更深远地社会影响力。然而他也指出,过度发展的同时,也有可能会背离企业的初衷。他表示,目前大部分的社会企业容易陷于两难-“以增加社会影响力为重,却无法有效营利。”

陈玟成认为,“创业没有什么对错,就只是一种选择。”能够同时兼顾员工、顾客、环境、社区、公司治理与核心价值,进而创造利润共享,是成为一个好的社会企业必须努力的方向。

(核稿编辑:金靖恩)

延伸阅读
>> 把社会学带进设计领域,史丹佛银发设计竞赛得主姚彦慈:“了解问题的过程,比设计本身更重要”
>> 改变社会不一定要站在第一线,看社会企业生态圈如何成为最强后盾!
>> 当住屋沦为商品 这两间企业重新定义空间—让老宅拥有新灵魂、让无壳蜗牛有家可归

本图/文由“社企流”授权刊登,非经同意不得任意转载。
原文请见:社会企业以商业模式让公益永续,同时也不能忘记当初的使命

更多评论:草根影响力新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