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尚清林

一个众所瞩目的兆元产业新明星, 市值竟在短时间内蒸发了4000亿元, 它能带给生技业者与投资人怎样的启发? 美股生技指数持续创高, 受创的台湾生技股能否东山再起?

一颗药,竟能翻转4000亿元的市值,这绝不只是一颗药的问题,而是市场存在著根本的问题!

一年多以前,台湾生技展热烈开幕,把新药产业的热度炒到最高点;当时,整体生技产业市值来到9900亿元,眼看一个新的兆元产业就要诞生了,台湾也俨然跻身为下一个世界生技之岛。然而,基亚事件的冲击,竟成为生技产业的分水岭,一年之间,生技产业的市值几近腰斩,蒸发了4000亿元。

一颗新药解盲不如预期,竟让台湾投资人对整体生技产业投下不信任票。“我们不应该因为单一的新药进度不如预期,就全盘否决整个生技产业,这未免太过偏颇。”药华董事长詹青柳不平地说。

在资本市场上栽个大跟头并非坏事,台湾生技业经历过这一年的洗礼后,反而可以用更健全的角度,重新检视台湾生技产业的发展。詹青柳强调,台湾生技产业一切如旧,其他的新药公司手上的案子都仍在进行,但现在“是资本市场的心态转变了”。

在台湾生技股暴跌的同时,美国NBI生技指数却是持续大涨5成,站上4000点大关。“对照美国生技产业已经走了30年,现在台湾的生技产业只是刚起步。”药华创办人林国钟语重心长地表示,台湾要学习的事情还有很多。

教训1》
新药不过关,股价暴跌是常事

这一年来,台湾生技产业经历了很多的“第一次”,像是遇上了新药解盲不如预期后的暴跌、三期过关拿到药证后的走跌,还有药界大老晟德董事长林荣锦遭掏空起诉等事件。其实,美国生技市场过去几10年也经历各种问题,该怎么解决自有一套游戏守则;但相较下,在台湾生技圈一切都是头一遭,就像是经济学所谓的“黑天鹅”,这一情况吓坏了台湾的投资人。

“在国外新药不过关,股价暴跌7、8成是很正常的事。”身处风暴中心的基亚董事长张世忠也无奈表示,但台湾生技产业没这经验,当股价暴跌后,就格外受到关注,也影响了整个新药产业的正常发展。

“生技股不是电子股,尤其是新药公司,评价模式完全不同。”太景董事长许明珠也为新药产业叫屈。她认为,台湾资本市场长期习惯了用制造业的模式去进行分析,所以当新药产业没有营收、获利时是难以理解的;其实一亏可以长达10年,在新药产业中却是常态。

所以,当市场不了解新药产业守则时,就容易受到耳语消息的牵动影响,当负面事件冲击后,台湾整个新药市场的信心也随之崩溃了。

教训2》
新药过关,不等于股价大涨


“假如新药认证过关了,股价少说1000起跳。”一直以来,处在烧钱阶段的新药产业,总把希望放在未来新药过关后,认为从此就有收不完的权利金;但这恐怕一直是投资人一厢情愿的期待罢了。

还记得去年好不容易取得肾病新药拿百磷(Nephoxil)药证的宝龄,在此之前是新药股王,在市场期盼下股价曾一度来到472元的高点。但真正拿到药证后,宝龄却一路破底跌至120元低点,1年之内,跌幅达6成之多,走势完全超出了台湾资本市场想像。

对此,杏国新药总经理苏慕寰表示,从资本市场角度看,新药公司的新药进度与发表,的确左右生技股的信心。但是新药上市后还必须“卖得好”才算数,不然做了一颗新药卖不出去,也是无法受益。

“新药产业,有点像拍电影。”展旺董事长顾曼芹贴切地譬喻,根据她多年在国外药厂的经验描述,谁也不知道哪颗药走到最终是否会成为10亿美元以上的大药;这一点很像电影制片公司,当电影上映的那一刻后,才知道票房如何。

有丰富国际投资经验的汉鼎创投副总裁蔡文朴分析,就算这颗新药是可以销售10亿美元的大药,通常在过关的第1年,是新药积极行销推广,布建通路的时候,这时候是大量烧钱的阶段,股价大多数是大跌的;反而,是到了第3年至第5年之间,才是新药发酵的甜蜜期。

所以,资本市场传言新药过关是股价大涨的保证,也是个美丽的误解。

教训3》
溢价并购,拉抬股价硬道理

除了熟悉资本市场对利空、利多的正常反映外,从成熟的美国市场经验来看,其实并购才是推动生技产业与股价长期稳定发展的动力。

德盛全球生技大坝基金经理人傅子平指出,近两年来,带动美股NBI指数创高的关键因素就是并购;特别是在专利到期高峰的环境下,大型制药公司进行一连串的高价并购,无形中拉高了中小型新药公司的研发价值,而这股风潮仍持续发烧中。

统计这些年来的药厂并购案,2014年全球医疗生化产业并购金额,已经创下了10年来的新高。从资本市场角度来看,透过溢价并购的方式,无形间拉高了股价空间,但对产业发展而言,也是一剂强化竞争力的勐药。

保德信全球医疗生化基金经理人江宜虔分析,大药厂手握大笔资金,透过大吃小的并购方式,直接增强了研发能力,不失为药厂提升竞争力的好招。

同样的角度思考,现在台湾的这些生技业天王,多是透过被大药厂的并购彰显出它们的研究身价。例如,创立IVAX的许照惠,以74亿美元的天价卖给全球第一大药厂TEVA;陈志明的ANDRX,以20亿美元价格被赵宇天的华生收购;顶著华人生技天王的赵宇天,不到百万美元成立华生,同样是透过不断并购的方式,才能成为全美第三大药厂。

“台湾药厂一定要透过并购,培养几棵大树,才能与国际大药厂竞争。”谈到国际生技产业的游戏守则时,台湾浩鼎董事长张念慈语重心长地说,并购通常是一种很正常的方式,也是壮大自己的方法之一。

教训4》
规模才是竞争力的最佳屏障

毕竟,新药研发时间通常长达10年以上,所需要资金成本庞大,但却不一定可以成功。因此,台湾可以寻求国外的方式,透过企业合并,发展自己的新药品牌。智擎生技执行长叶常菁进一步解释,新药开发本来就是一种高风险,即使走到第三期临床实验,未来也只有约6成的成功率,即使失败作收,在国际药厂间也是司空见惯的事,根本不需要大惊小怪。

以国际经验来看,国际知名药厂礼来在一三年一口气宣告旗下3个处于三期临床药物的失败,包括治疗重抑郁症的Edivoxetine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Tabalumab,以及癌症用药Ramucirumab ,合计投入的研发损失达1亿美元左右。但礼来并未因新药研发失败,被市场无情地修正本益比,礼来依旧是全球前10大规模的大药厂。

所以,根据国际药厂的模式,宣告临床失败并不影响这些药厂的市场地位;这些国际大药厂也不会等到最后阶段,或最终研究数据证明研发药物彻底失败才放弃研发。对它们而言,适时地将计划喊卡,把资源移转到其他药物研发,才是更有助于公司长期发展的做法。

回归生技产业机制,检视是否成功,并不在于新药是否过关,而是新药厂商不管是透过并购的方式,或者投入新的研发等,关键是总体的研发布局与技术能量;但这个观念,却在资本市场中被长期忽视。

展望》
生医经济,未来路会愈走愈清楚

“生技产业在这一年里的确显得气弱了些,但这一切都过去了,接下来的这2年,路会愈走愈清楚。”中研院院长翁启惠很有信心地说,他在整理标竿生技的著作时,全球百大生技医疗领域中,仅台湾就占了14项,包含了微创手术、肝癌医治、生殖医疗等领域,这正代表著台湾生技产业一直是很有竞争优势的产业。

翁启惠直言,所谓生医经济广义来说,包含健康医疗、农业、环保、食品等领域,是将相关的技术、人材、法规、基础建设与投资彼此紧密的串联;所以,生医是攸关经济发展的大产业。

目前,台湾生物经济总产值高达2兆元,每年以5.2%速度增长,预计到二○年,产值将高达3兆元。但环瑞医董事长李祖德提醒著,“台湾靠代工创造大量财富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他认为,台湾从学院、产业到投资圈,思维该转变了,不要一直停留在代工制造的旧思维框架中。

此外,生技产业也不像电子、传产有明确的上下游供应链关系;因此,元富投顾总经理刘坤锡指出,生技产业应该独立看待每一家公司,而研发、授权、通路、品牌的生技产业,也都各有不同的实力、人才与优势,彼此之间并没有供应链的互动,应以个别企业的竞争力看,千万不要混为一谈。

目前,台湾生技产业依然蓬勃,也有众多优秀人才;就像拥有肥沃土壤的森林,有著提供植物充足的养分,只是还处于学习阶段,所以只看到一片冒出头的绿油油小树苗。无论风雨如何,未来都会有长成能结出甜果的生技大树!

本图/文由“财讯”授权刊登,非经同意不得任意转载。
原文出处:生技风暴启示录 市值蒸发4000亿 换来4个教训

更多评论:草根影响力新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