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响力新视野 图/文:Dr. Phoebe
“"人生不只是学习如何在暴风雨中生存,而是学会在雨中跳舞。" (泰勒丝 Taylor Swift)
两年多前在纽约的时候,第一次听说雨屋 (Rain Room)的展出,当时风靡整个曼哈顿,连周间去排队都是四五个小时起跳。去年底来到洛杉矶县立美术馆LACMA展出,立马订下三个月之后的票去观赏体验。雨屋有趣的地方在于,有特殊的感应器,让你即便身在雨屋,周遭都在下雨却也完全不会被淋湿,借着读唯一的光线来源,不用湿身也能有美美的雨中照。除了享受雨屋之外,也顺便藉这机会来瞧一瞧大名鼎鼎的洛杉矶县立美术馆。
洛杉矶县立美术馆成立于1910年,是美国西部规模最大的艺术博物馆,每年也吸引近150万的观光人潮,来观看馆内有多达150,000件的珍藏品。LACMA的地理位置位于洛杉矶市中心周遭,旁边也都是其他不同的博物馆,一整个耍文青的好地点就对了。
LACMA由多间建筑物所组成(下面地图取自于官网,让大家看本篇时也比较清楚明白),停好车之后,由第八街入口进入。今天的路线会由7、5、6、4、1的方向来参观展馆,但当然其实无论哪种路线都可以。
LACMA的设计灵感来自于纽约的林肯中心(想当年Dr. Phoebe牙医系的毕业典礼就办在纽约林肯中心,难怪一看觉得好眼熟)。建筑物也从原本的三栋,增加到现在的八栋。
悬浮的石头(Levitated Mass)是2012年的作品,由340吨重的巨石放在人行道的上方,为要营造巨石载浮载沉于上方的错觉。此艺术品也同时被美国Complex杂志评选为 “近五年来最具指标性的50座艺术品之一。"
来到地图上7号的Broad Contemporary American Museum,简称BCAM。这座建筑是由Broad Museum的主办人所捐赠(延伸阅读:感受无限镜屋的魅力:洛杉矶新兴美术馆 The Broad 初体验)。由于雨屋采用预约制,现场想排队还没有办法,只能在预定时间凭著预购的票去现场参观。估计也是如此,在曼哈顿现代美术馆(MOMA)大排长龙至五六小时的光景才没有重现。
雨屋的设计概念来自于在一间下著雨的屋子里面,却凭著体温感应,使站在里面的人不被淋湿,周遭却不断地下著雨。设计雨屋的 Random Internaional 团队位於伦敦,专攻现代艺术与科技来做结合,让参展人也能够感受经历其境。
进来雨屋拍摄,步调要慢,让感应器能够实时感应,免得依旧被淋的湿答答。通常一次放十来个人进去感受雨屋,大家无非就是想要拍张拥有雨之意境的照片。有人在雨屋跳舞、做瑜珈姿势、亲吻等等,各式各样千奇百怪,层出不穷。身为摄影师的小姑带了上好的单眼相机来拍照,果真拍出的雨水有如雨滴一般,一点一滴都看得非常清楚。
而下图则是我用我的Sony M3系列拍出来的,因为抓光没像单眼来的快,雨滴拍成流线型。当然,雨屋体验,重头戏还是在体验下雨的感觉。艳阳高照时享受阳光的灿烂,在雨中也能倾听雨滴打落的声音(背景音乐请搭配”下雨的声音”谢谢),让我想到泰利丝所说的,不见得是要在困难环境中逆来顺受,而是想办法让自己即便在风吹雨打下也能在轻快地跳一支舞。
来到同一栋大楼BCAM里,有著另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Metropolis II (大都会2),一个未来世界大都市的翻版。为了这项作品,艺术家 Chris Burden (等下会介绍的LACMA无数街灯区也是出自他手)亲手打造了1100辆独一无二的汽车模型,18条高速公路,以及由不同建材制造的摩天大楼(包括玻璃、木头、天然石头等等)。
无意间瞥见珠光宝气版本的艾菲尔铁塔(真实版的艾菲尔铁塔请看这里)。
接下来前往5号的Ahmanson Building,一进门就被这巨大的作品给吓到,由美国艺术家Tony Smith 所亲手打造的 “Smoke”(烟雾),Tony Smith一向以极简风格的雕像,这座雕像反映出他一生都在追寻的 "有机生物的模式",灵感来自自然界的蜂窝六角形。
之所以取名叫做烟雾,Tony Smith说是因为只要站在下面,立刻会被复杂的空间与图形包围,导致于所有的逻辑思考全化为烟雾。只能说艺术家的思维真特别,我站在下面时并没有觉得思考逻辑化为烟雾,只觉得 "哇!这艺术品好大呀!"(显示为本人完全无艺术天分无误)。
另外一个LACMA的镇馆之宝,在Ahmanson大楼外面,也是脸书或是Instagram上面的热门打卡地点,名叫"通透"(Pentetrable),是艺术家Jesús Rafael Soto之作。Soto用无数条金色管子打造而成,想要呈现光线通透的概念,同时也欢迎观赏之人进去玩耍,被大家称之为 "面条"(没办法,大众就是这么俗气直接,若问我,我也会管他叫面条)。
通常观赏者一进到这空间里面,便会被长长的金黄管子包围住,很难再清楚本尊。而由于许多人拨弄面条的结果,导致于面条随时随地摆动,形成一幅活生生的艺术品。
回到Ahmanson 大楼里继续观赏,因为时间关系,无法每一幅都细细品尝,就走马看花的和大家介绍看到。图下的浮世绘在1600末的日本掀起一股风潮,一笔一画都是刻画在木头上面,非常的精细秀美。
Ahmanson 大楼另一端也有许多抽象式的作品。
阳光灿烂,天气大好,湛蓝的天空与红色建筑物形成对比,就算游走在美术馆的各个大楼中也非常舒服享受。
接下来来到知名的都市街灯区(地图上6号Urban Lights),这里大概是LACMA最常被拍的地点,也是许多人订婚照的取景地。
都市灯区是之前提到的Chris Burden的装置艺术品,由202个修复完整,1920-1930年代的复古街灯放置而成,靠太阳能源发电,早晨时分灯源关闭,日落之后再度点起。
这都市街灯区也成为来LACMA人气最高的景点,必拍必打卡。都市街灯区也出现在娜塔莉波曼主演的 “饭饭之交”(no strings attached),和群星聚集的贺岁片 “情人节” (Valentines Day)电影场景里面。
接著来到Hammer Building (地图上4号),这栋以韩国艺术为重点,因此也就走马看花的扫了一些。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是韩国艺术家 Yee Sookyung用无数个陶瓷碎片拼制而成为改造后的花瓶 “Translated Vase” 。Yee Sookyung把他们重新拼凑成地球的形状,每一片碎片对她来说都极其珍贵,她把他们叫做她的小孩们,缺一不可,而且片片都独一无二。这从之前主人手中所不要的、丢弃的、认为多余的碎花瓶,却成了更美,更多元,而且还更环保的花瓶。这花瓶的构思让我想到造物主上帝,祂看待我们如同自己的孩子,总是不厌其烦地将我们生命中那些所看为坏、浪费或是多余的部分,将一片片碎片十起,将我们心里一点一滴的伤口医治。最终这些过去反倒成为我们重生的养分,也在祂的精细巧手之下,拼凑成一个更成熟茁壮,无可取代的自己。
最后来到地图上也最偏远的1号,日本艺术展示馆(Pavilion for Japanese Art),也是所有的展馆里面,我最喜欢的建筑物。 设计展馆的建筑师Bruce Goff,也是为有机建筑的爱好者。他的设计思维深深受到美国建筑师法兰克-洛伊德-莱特的有机建筑的影响,也因此可以反映在这栋建筑的上面。(延伸阅读:芝加哥的橡树园-建筑大师莱特的游乐场)光是去到这展馆路上的竹林和绿叶,就让你心情不自觉的放松下来,完全就是在贯彻有机建筑的使命呀!
既然是有机建筑,当然少不了自然光源。有意思的是,展馆内不同的角度有著不同的光线,而每一幅作品也会因为风格和特性不同而被安排在不同的地点,相较于其他展馆对于作品采光可能一视同仁,这里则认为作品最大,让作品来决定该享有多少光线。
1700-1725年间的日本作品—培养稻米的四个季节(Rice Cultivation of the Four Seasons),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农耕文化,而作画之人也从没受过任何专业科班的美术训练。四个季节一共四个屏风,我的广角相机也只够照一幅而已。
在顶楼所看到的其他作品,其中包括六世纪的日本作品” 马埴轮"近乎和我的身高一样高,很难想像这作品悠久的历史,毕竟保存得太完整了。
逛了一圈回到户外,在树下乘凉,也为今天艺术的洗礼画下最后一个句点。虽说我个人热爱大自然,但逛逛美术感,即便不是大山大水,在看到每个艺术家呕心沥血的作品之后,依旧会被打动。也许是一幅画的角度,也许是艺术家营造的氛围,又或许是作品背后的故事。上帝在创造伊甸园时,曾告诉亚当治理这地球,把上帝给予的珍贵资源,让地球变得更美更好。有些人的天赋是保护地球的资源,有些人的天赋是创造更多的美丽,为人们带来更多的感动。而我觉得,LACMA做到了。
(以上资料来自于官网和维基百科)
LACMA小信息
官网:www.lacma.org/
电话:(323) 857-6000
地址:5905 Wilshire Blvd, Los Angeles, CA 90036
开放时间:周一至周四 11am—5pm,周五11am—8pm,周六周日10-7pm,周三休息
更多Dr. Phoebe 的文章在 http://drptraveling.blogspot.com
加入Dr. Phoebe的脸书 https://www.facebook.com/drptraveling
更多评论:草根影响力新视野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