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i草根影响力新视野╱林孝义医师口述‧记者林旻柔整理】
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自体免疫疾病”,但是讲到“类风湿性关节炎”,大家应该都听过,知名作家杏林子也深受类风湿性关节炎之苦。自体免疫疾病,因发病原因复杂并难以预测,且并发症不一,诊疗难度颇高。
一般而言,身体的免疫系统能帮助人体抵御外来异物,但是当免疫系统无法分辨敌我,开始攻击人体正常的组织和细胞时,就形成所谓的“自体免疫疾病”。常见的疾病有:全身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僵直性嵴椎炎等。
病因与初期症状
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时,免疫系统会产生自体抗体,如“类风湿性因子RF”及最近发现的“抗瓜氨酸化蛋白质抗体ACPA”,会引起发炎现象,继而破坏身体正常的结构。
正常人体的关节腔内有一“滑膜”,可分泌关节滑液,以保护及湿润关节。若罹患类风湿性关节炎,滑膜腔会遭受侵害,发炎细胞在关节聚集,造成红、肿、痛、热的症状;严重时会侵犯整个关节及骨胳,若不及时治疗,关节最后会变形或导致残障。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不明,可能和基因、内分泌、环境有关。病发初期,患者会感到局部的关节僵硬疼痛,起始于手部侵犯,此病症具有两侧对称性,若未及时治疗,可能很快就导致残障。其黄金治疗期在发病的前两年,除了最常被侵犯的四肢小关节外,肺部、皮肤、血管、神经和眼睛等全身器官,都可能被侵犯,造成心包膜炎、血管炎、肺纤维化、干眼症、巩膜炎、肾脏类淀粉沉积症和血液疾病等。
发病过程
类风湿性关节炎目前在台湾约有10万名患者,男女比例约为1比3,中年妇女较易发病。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此病症在中国及台湾的盛行率约0.4%,比白种人占1%略少。
至于病程的变化,会有“活动期”与“缓解期”交替出现。活动期患者会出现“晨僵现象”,并有倦怠、食欲不振、虚弱和贫血的症状,通常最先侵犯四肢关节。
缓解期的症状较活动期轻,可能维持几个星期到数年不等,也有极少数患者终身没再发病。但缓解期过后,患者可能因为发烧、感染、情绪变化等某些刺激,而回到活动期,关节就在反复发病之下变形或导致残障。此外,活动力较高的患者也有其他风险,约有5到15%的人会出现皮下结节,此症状好发于肘关节伸侧、手指周边等,若发生在肋膜和眼睛等部位,则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用药与保养
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约有四大类:第一、非类固醇消炎药(NSAIDs):有快速止痛消炎的作用。第二、缓解药物(DMARDs):包含氨甲蝶呤(Methotrexate)、奎宁等抗风湿的药物,可根本改善病情。第三、皮质类固醇(Corticosteroid):有口服及注射两种使用方式,若注射于少数严重发炎关节,须先将关节积液抽出。第四、生物制剂:也是近期常用的药物,其效果良好,副作用也较小,但缺点是价格过于昂贵。
风湿性关节炎很容易导致手脚变形,最重要的是必须用药物控制,以减少关节发炎的概率。至于手脚发病的障碍过程,建议尽早利用辅具加以协助,减少畸形持续恶化。日常生活的保养方面,要避免手脚部位的过度使用,鞋子尽量选择健康舒适的鞋款,最好加上鞋垫保护。日常活动则每隔一小时至少应休息10分钟,一天要睡满8小时,最好有午休;若要运动,最好有物理治疗师的指导,并记得在运动前要冷敷。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