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响力新视野 图/文:Dr. Phoebe


“你们彼此要谦卑相处。’上帝排斥骄傲的人,把恩典赐给谦卑的人。’所以,你们在上帝的有力的巨手之下要谦卑,等适当的时刻来临时,他会抬举你们的。 把一切忧愁都卸给他吧,因为他关心你们。”(彼得前书5:5-7)

谈谈彼得大教堂,首先得提他的主角:耶稣基督的门徒彼得,我个人也很喜欢的圣经人物。彼得的本行是渔夫,心口直快,有时候还多了一点冲动和没耐心。在那个年代来说,就是一个很普通的劳工阶级人员,社经地位不高的人士。这样一个不起眼的渔夫,被耶稣选中成为祂的门徒。很多人或许会觉得耶稣很奇怪,社会上的菁英拔萃他不要,偏偏找一个无名小卒来栽培,指望著渔夫彼得以后能帮耶稣创建教会。但这也正是令我非常感动的一点,因为耶稣的选择并不在于彼得的聪明才干,权力势力,甚至彼得个性冲动曾经拿刀切下士兵的耳朵、三番两次不认耶稣等等,耶稣从没放弃过彼得。而彼得,在耶稣复活升天之后,于上帝的引导之下,也就真的一步步地为创建起历史上一间又一间的初代教会。

当年那一怒之下砍下士兵耳朵,看似暴走的人士已不复见,取代而之的是一位极其谦卑和勇敢的传教士。到最后也为著传讲福音的缘故,殉道于罗马暴君尼禄的酷刑之下。而在天主教里面,因此也认定彼得是第一位教宗。他尸骨埋葬的地方,就是现在你所看到的圣彼得堡底下。
虽说梵谛冈在罗马里面,但他其实是属于独立的另外一个城市,不但是天主教的首都,也是世界面积最小的国家。

意大利的建筑有古典、有新颖交互融合。

梵谛冈周遭罗马的街道,随手拍都觉得有浓浓的历史感,和那树木特殊的造型相互辉映。

脚踩的罗马街道,见证了上千年的人事物。而罗马本身这词汇也代表著西方世界的文明,不但是意大利的首都,也是古罗马帝国的中心。

顺便介绍圣彼得大教堂的近郊圣天使堡的照片,原本是哈德良大帝(以及之后一百年左右的罗马君王)的陵墓,后来于中古世纪也成为城堡、监狱、以及教皇的最后一处避难所。现在则是成为人山人海的博物馆。看似辉煌的地方,但在1600年左右,旁边的河流却是许多人被砍头的地方(听起来非常像权力游戏的剧情),砍完之后头驴就高挂在河边,当地人就谣传著,"圣天使堡的头颅比市场里的甜瓜还要多。"

来到梵谛冈的圣彼得广场(St. Peter’s Square)。圣彼得大教堂的前身是康士坦丁大帝所造的教堂,建于西元329年。而到了文艺复兴的时候,由于老圣彼得教堂实在是太破旧,因此决定重新改版升级,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圣彼得大教堂。

周围的248个柱子,由圣彼得大教堂延伸至两边,代表著欢迎的双臂,拥抱著信徒和非信徒。而在顶端则是放置了140个意大利建筑师贝尼尼最喜爱的圣徒们。

广场上吸睛的柱子(obelisk)有300吨重,原本来自于2000年前的埃及,见证过埃及、希腊、和罗马帝国的大起大落,现在也同样见证现今欧洲历史,顶上有个细小的十字架。

顺带一提,进去圣彼得堡的前的队伍都是长而又长,要不就一大早来排队,要不就得等傍晚四五点的时候过来。

门口的标示非常好笑,是说有谁会想穿比基尼来看圣彼得大教堂?但不只这样,短裤、迷你裙和无袖上衣一律禁止。

继续排那天长地久的安全检查队伍,古色古香的吊灯看起来非常有质感。

一边排队一边会经过的Maderno’s Façade,米开兰基罗之后被教宗指派来修建的建筑师,眼前的雕像是圣保罗。但据说这一面是当年的教宗最不满意的一面,或许是Maderno并没有照著米开兰基罗的规格来走。

最后逛一圈来到外面,刚好碰到瑞士的士兵,五彩缤纷的制服是最辨识度的指标,据说也是米开兰基罗设计的。

虽说背光,但这边看出去就是刚刚看到的圣彼得广场,包括刚刚的在内。小小的梵谛冈城市,以教皇为他们的至尊领导者。梵谛冈不但有独立的邮局、守卫,甚至连欧元也都特别制作,不过很难得看得到就是了,据说是还没流传出来就已经被许多收藏家给高价买走了。

金碧辉煌的走廊。

在等候许久之后,终于踏进圣彼得大教堂的大厅,高挑的天花板配上雄伟的柱子,据说这些柱子是从第四世纪遗留下来的。

地板上摆著圣彼得大教堂的尺寸,而全部的长度也是世界上最大(之后建造的教堂都以这数字为基础,不能超越它),最远两端的全长可以放得下两个美式足球场。

估计应该是彼得的画像。

每个梁柱都非常精致,连天花板上的壁画也都精致不已。

米开兰基罗的大作"圣殇"(Pieta),在完成的时候他才24岁,这座雕像比我想像中来的更小。圣母玛利亚抱著耶稣已经冰冷的身体,用那哀凄万分的母爱神情诉说了一切。而耶稣身体的角度也可以让人感受到祂的重量,据说米开兰基罗都是在考究人类尸体才能学到如何复制这些身体肌肉的角度。而这也是米开兰基罗唯一有亲笔签名的作品。至于为什么会有防弹玻璃装置?听说1972年有人拿著槌子冲进圣彼得大教堂,狂敲狂击这原版雕像,虽说后来有恢复,但为了以防日后有心人的重蹈覆辙,因此决定保护起来。

连小天使的手和脸都非常逼真。

继续往著主要圣坛前进,而据说教皇若身在梵谛冈时,礼拜天也会时不时地来讲道,公开给众人来聆听。这里也是许多天主教重要官方活动的举办地点。

当时在盖这座教堂的目的,就是为了造一座历史上最显赫的教堂。但也因此动用许多人力财力,导致教会开始发放赎罪卷,宣称只要借由捐献这些香火钱,买这些赎罪卷就可以上天堂,其实这和圣经的教导背道而驰。教会的贪污情况也越来越严重,导致后来于1517年马丁路德兴起新教叛变,成立现今所熟悉的基督教,而之前的旧教则被称之为天主教。

来到彼得的铜像面前,这座铜像是从旧彼得教堂留下来的,一手拿著钥匙,代表著耶稣所赐与他的权柄。彼得之前的名字其实叫做西门,但耶稣选中他之后,将他改名为彼得,原名又做"磐石"的意思。许多人来雕像前面都会亲它的脚以示敬意,但我个人觉得相当不卫生,还可能会感染疾病,因此建议最多摸摸就好,摸完赶快用干洗手擦一下,要想谁知道那雕像每天被上千个人的手和嘴接触过有多少细菌呢?

这是贝尼尼特别建造七层楼高的铜制建筑,围绕著彼得长眠逝世的地点。贝尼尼被誉为巴洛克时代的米开兰基罗,而圣彼得大教堂里面的大部分装潢设计都是来自于他。从窗户、梁柱、雕像、到步道等,都是他的设计。

当然除了这圆顶以外。这圆顶是出自于米开兰基罗的巧手,那时他已经七十几岁了。有著从外面照射进来的自然光线。据说原本的设计比现在看来更为低调一些,但最后决定为了抵制日益兴起的新教基督教,要用更夸张荣华的方式来诠释天主要的威权和尊严。

来到另一端继续观看贝尼尼的大作,鸽子窗成为吸睛的重点,象征着圣经里所提到的圣灵,旁边被金箔的云彩和天使环绕。下面的铜座则被称之为"彼得的宝座",代表著教皇的权柄,用来暗示主教们应该要继续支持教皇,抵制新教的崛起。

另一位教宗亚历山大七世的墓碑,同样出自于贝尼尼之手,也据说是巴洛克时代最伟大的陵墓。跪著的亚历山大七世被四位女士支撑住,其中两位的名字分别是"真理"和"慈善"。

大理石的柱子也要放上雕刻。

圣彼得大教堂即便是金碧辉煌,在我眼里却和我所认识的耶稣有些距离。这些变相的歌功颂德,大张旗鼓,和那放下一切尊贵荣华,只为了来这里亲近社会各个阶层的上帝儿子耶稣,似乎不太搭调。我看到的是罗马天主教的铺张奢华,却反倒有点难以看到那位谦卑、爱神爱人的耶稣在里面。

现今的圣彼得大教堂其实当年是尼禄的马戏场,以战车、动物和gladiators 来击杀基督徒以娱乐罗马人,而除了惨死之外,有时也用以十字架的酷刑。彼得临死前曾说,他不配和耶稣一样被钉上十字架,如果一定要钉,就倒著钉吧!因此他最后也真的以倒钉在十字架的方式离世。这简单的一个在门上的雕像,却反而比教堂内的各个装饰都更令人感动。我看到的是一个平凡如你我的渔夫,单单的跟随耶稣,常常犯错,却在耶稣眼睛被看为无可取代,视为至宝的彼得。或许上帝的法则就是超乎人类的逻辑,总是拣选并祝福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满怀谦卑的人,使一位平凡的渔夫,蜕变成为勇敢的传教士,我认为,这才是梵蒂冈最感动我的地方。

(以上历史资料来自于维基百科和Rick Steves的罗马旅游书)

Dr. Phoebe的脸书

更多Dr. Phoebe的文章

更多评论:草根影响力新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