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响力新视野  文:第五德嘉

   2018年的大学考生大多是2000年龙年出生的孩子,那年出生的孩子有30多万,比起之后各年出生的20多万人,甚至2010年出生的16万人,是少子化浪潮下的一个特例。

   少子化海啸冲击台湾的各级教育,学生轻易考进大学已成为趋势,对于某些大学,招生来的学费是续命单,最后变成有交报名费就有学校可以念,只是校系好坏的差别而已。

   青年世代是台湾未来发展的根基,当全世界都在争抢跨界人才时,怎么选填大学科系,是该选学校、选科系、选兴趣,还是就业取向,依然是爸妈与孩子苦恼的来源。

不确定的未来

   目前社会上流行网络经济、数码科技,无论是AI、VR、大数据都受人瞩目,但是现在选择相关科系,会不会等出了社会才发现一切只是个幻梦,政府跟民间都没有相关的产业支撑,而没有发展的机会。

   在不确定的未来下,将来出社会就像一个谜团,也像一个赌注,要怎么选择真是让人伤透了脑筋。

   就像当年的生命科学(Life Sciences)产业为例,清华大学在1991年率先成立生命科学系之后,不但选填自愿一路飙升,也让许多大学将相关科系整并成只要有“生科”两个字就好,以吸引考生,可惜经过多年的实际验证,台湾并没有支撑这个职业的完整体系,毕业生立刻遇到就业困难的处境。

   “一日生科,终生科科。”,就是这些毕业生离校之后找不到相应工作而为收入与未来苦恼的自嘲写照。

GAU

兴趣or就业or未来

   这时代已经进入了为兴趣工作最幸福的时代,所以填选科系时,兴趣变成为最大的考量之一,因为在现代斜杆人生的概念中,未来的人才需要同时具备很多专长,平日有一份正职,以及其他的小工作与业外收入。

   如果一个人同时做很多职业,却没有一个是有兴趣的,心情一定会不快乐,就像是社会报导中的真实现况:“成功的斜杆青年上了媒体,失败的人还在找下一份兼职……”。

   所以,未来的社会中,每个人领取基本薪资+各种业外收入为生必为常态,曾经有家公司想找一个业务员,但也希望有拍影片、录像、剪接上字幕的专长,结果录取的新人在10多岁的中学时代,兴趣就是制作视频上载网络分享,不但受重用,起薪也不低,完全没有受到“需三年以上工作经验”门槛的影响。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先别当“没有兴趣的人”,在只读书不玩乐的孩子中,许多学校辅导室还要编设“选填志愿找不到兴趣的考生辅导专案”,虽然专案名称很长,却也是台湾教育发展的现况。

选填志愿停看听

   选填志愿前先该做两件事:

一、资料搜集:

   去心中想念的每个科系网站看看,师资、办学理念、课程、教科书种类……先清楚、网络上也有学长姐分享求学与就业真相值得先了解。

二、亲临现场:

   确定想要念的的学校,一定要现场参观过,比较之后才决定选填哪个系所。

   

   高效率与扎实的本质学能出社会才会学到,漂亮的毕业证书只是求职的入场券, 别怕孩子平庸,成功没有公式,某些科系在“都市传说”中是属于读了没前途,但是是否真的没出息,问题终究是个人的态度问题。

   爸妈的过度期待与焦虑投射在孩子身上,只会让孩子无所适从,产生反效果。选填志愿前,鼓励孩子自己来一趟“大学参观之旅”,一边游玩一边开开眼界,从而找到心中的理想志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