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Yang 图片来源:柏强 赵 @Flickr CC BY SA 2.0

成大环境微量毒物研究中心主任李俊璋表示,塑化剂对幼童的影响显而易见,但家长往往轻忽,团队居家调查时,发现性早熟个案几乎每天都要喝杯塑胶杯茶饮,令人摇头。

联合报导,李俊璋指出,团队针对30名性早熟的女童进行研究,发现孩子停止喝塑胶杯饮料,并在居家日常中避免接触塑化剂,才一周时间,体内的塑化剂含量大幅下降1/2至2/3,效果显著。

成大环境医学所博士生陈重羽表示,国外从1933年就开始研究塑化剂造成孩童性早熟的现象,其中男女比例大约是1:10,女童情况特别严重,但塑化剂为何会造成孩童性早熟?一直是个谜。成大研究团队找出了原因,主要是塑化剂会刺激人体神经元“kiss 1”,分泌特殊蛋白质“kiss peptin”,刺激脑下垂体分泌黄体激素,造成第二性征,包括胸部、生殖器发育。这项研究成果是全球首例。

上下游报导,2011年台湾爆发塑化剂风暴,李俊璋该年便和成大小儿科合作,搜集门诊中71起女童性早熟案例,检验血液和尿液中的塑化剂代谢物,发现这些幼童体内的塑化剂浓度,是一般人的1.2到2.4倍。

李俊璋强调,塑化剂几乎无所不在,吃盒饭、喝饮料都会接触到,也会作为定香剂,加在香水、沐浴乳中。成大访谈性早熟幼童的家人时,发现许多幼童天天一杯红茶或豆浆,多半装在塑胶制容器,遇热容易释出塑化剂。

不过近年台南市、台北市纷纷禁止或劝导业者,不要用保丽龙杯,环保署近期也拟修改《废弃物清理法》,全面禁止生产保丽龙杯,业者改用塑胶杯取代,民众接触塑化剂的机会又大增。

李俊璋表示,除了要求卫福部执行塑胶容器的塑化剂溶出规范,消费者自己也要改变习惯,少买饮料,或在买咖啡、饮料时,自备不锈钢瓶,吃饭前多洗手,不要用塑胶盘装热食、微波食物。

国际上不乏塑化剂和性早熟的研究报告,不过成大是全世界第一个找出塑化剂和“kiss peptin”关联的研究团队,论文已刊登在国际期刊《人类生殖》(Human Reproduction)。

这项成果也为消基会打了一剂强心针,塑化剂团体诉讼案求偿78亿,去年一审却仅判赔120万,关键便是法官引用卫福部国民健康署卫教手册资料,认为塑化剂可在24小时排出,无法证明对人体伤害。

负责诉讼的消基会副秘书长徐则钰表示,许多厂商拿著国健署资料辩驳,塑化剂对人体没有伤害,这项研究对诉讼有很大帮助,将请法院行文给国健署,修改卫教手册。

塑化剂刺激性早熟 成大找出关键!(联合)
塑化剂致性早熟,女童六岁来初经 教授建议喝饮料自备不锈钢杯(上下游)
塑化剂 塑胶容器最多(福报)
成大研究:塑化剂下肚 幼童易性早熟(自由)

Photo Credit: 柏强 赵 @Flickr CC BY SA 2.0

本图/文由“关键评论网”授权刊登,非经同意不得任意转载。
原文出处:成大研究领先全球:塑化剂无所不在 将刺激幼童性早熟

更多评论:草根影响力新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