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松柏 教授
简报1
市场经济最后一定要达到供给与需求的均衡,银行的快速扩充到整并,非师范院校的大学广设师培学分班,导致街头流浪教师,最后各大学也纷纷关掉师培学分班,都逃不过市场供需均衡这只看不见的手。

二十年前“广设大学”的教改政策,大学校院从58所快速增加到162所,而另一方面的新生婴儿却从每年40万人,逐年下降到20万人,大学的供给增加近三倍、需求却减少一半,导致大学录取率从20%提升到100%,大学招生不足经营不佳早已浮出台面,尤其是虎年生肖效应,105学年度的大学入学新生将比前一年度锐减5万人,每所大学需要新生1,000人,将导致50所大学招不到学生,所以,教育部说在五年内大学要减至百所,这是很残酷的现实。

目前的160多所是“短期严重的供需失衡”,100所则是“未来长期的供需均衡点”,短期失衡现象,势必透过减少供给或增加需求来调整,问题是要花多久的时间才能到达长期的均衡?教育部说的五年是过于乐观,我认为十年是比较中肯。

增加需求的可行方向只有两个,一个陆生,二是外籍生,但这部份增加的名额仍是有限,难以喂饱供给者,最后只好透过减少供给来调整,当前段班的大学不愿减少招生名额时,就要减少后段班大学的数量,但关掉减少大学的数量可不像关掉一家泡沫红茶店那麽容易。

目前已有的公公并,例如市三維院与市教大合并为台北市立大学,屏教大与屏商技合并为屏东大学,都是名目上的合并,最大的不同是少了一个校长,实质的改变并不多,对于整体供需均衡的调整助益仍有限。

在私校整并方面,教育部已订“辅导私立大专校院改善及停办实施原则”,订定学生不满3,000人、近两年新生注册率低于六成、校务及系所评鉴太差、长期积欠教职员资水有违法事实等四项退场指标,但在执行过程中,难免会碰到民代或该退场的学校关切,而未能强制执行,在此呼吁教育部应以更强硬的手段介入招生不足及经营不佳的大学整并或退场。

透过主管机关强制性的政策工具,加上市场供需均衡法则这只看不见的手,后段班的大学早已在速谋转型与退场的对策,可以预见的,大学就像银行业一样,未来将再达到长期的供需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