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钟艺

在还没有上大学之前我就梦想可以成为一名志愿者,去参加各大运动会的志愿活动或者去当爱心教师。这个梦想起源于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和那一年的《感动中国》节目,当看到有那麽多的大学生利用公益这个平台发展自己、拓宽眼界、并且帮助社会和同胞,我只想赶快长大,成为大学生志愿者的一员。

进入大学的第一件事,我就去加入了学校的志愿者指导中心。在这个校级组织中,我们既是最活跃的志愿者,也是为志愿者服务、帮助志愿者组织活动的工作者。四年的时间,我从一个单纯的志愿活动执行者变成了一个志愿活动的开发者和组织者,在收获到个人成长的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反思,把自己曾经的梦想和现实比对,当我深入了解校园的志愿活动,熟悉其运作流程之后,发现在此之中,真正有公益意义的志愿活动屈指可数。

中国大陆对于志愿者这个概念远远没有国外那麽成熟和雪铁龙,可以说我们才是刚刚开始触及公益这个领域,特别对于普通的大众来说,志愿者和公益的概念大部分还停留在大扫除、做清洁的层面。在大学期间做的志愿活动,大致分为以下几个类别:关爱弱势群体、展会和大型会议辅助、下乡支教、知识普及。初看上去,每一种类别的志愿活动都具有较强的公益意义,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极容易把活动做的浮于表面,变成“清洁打扫”类活动。对于关爱弱势群体和下乡支教这两个活动,在过了那段“流行期”之后,开始出现受助对象抱怨的现象。从象牙塔里走出的大学生在没有具备足够相关知识的情况下,对受助对象进行为期较短的辅导和帮助,这样的结果就是受助对象不但没有得到切实有效的帮助,反而被志愿者们打扰了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当我们走过“志愿者”概念得到一定程度普及的发展阶段,我们该做的是将大学生志愿活动做深做强,使得公益目的真正落到实处。首先,高校的相关部门和领导需要对志愿活动重视,鼓励在校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配合。其次,作为志愿活动的组织者,需要改变志愿活动盲目扩大化的发展模式,在可以切实帮助到的人群中开展有成效性的志愿活动。另外,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强化公益和志愿的氛围,灌输正确的公益思想,不钻谋个人利益,创建对志愿者的正确认识,培养负责、尽心的志愿者精神。

大学的志愿经历在丰富了我生活的同时,也让我看到了不足。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有更多心怀公益梦的少年能后在大学甚至是走进社会之后能够把自己的公益热情和想法贡献给需要关心、需要保护、需要帮助的人身上,同时也可以出现更多成熟、可靠的公益NGO和校园公益组织。

Photographs on this page are available under a CC0 Public Domain.

更多评论:草根影响力新视野

延伸阅读:

一天的难处一天担 解决大忙人的处方
全民疯路跑
今天,你为女生节而忙了吗?
现代人迷失婚姻价值观 造成生育率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