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舒培钰
中国高考在2014迎来了一系列的政策改革,改革自然是为了往更好的方向发展,但是也让许多人质疑这样的改革会让“寒门无贵子”。

《2017年高考改革方案》已于2014年7月8号正式颁布,2016年起,从原来:语文(文理同卷)的150分,增加到180分,英语(文理同卷)的150降到100分。并且英语以会考形式存在,考生可以考多次而取最高等级的分数(A:100,B:85,C:70),而不是和其他科目一起在高考三天同时进行。

由此看出英语和语文的分数比例有较大的落差,据了解是为了体现语文的基础性和作为母语学科的重要地位,这样的原因大家很能理解,但是英语被降分说是为了突出语言的实际应用,这让我有点费解了。虽然说效仿西方的考试制度,可以考两次取高分的一次,对于学生来说更加人性化,这引来一大片考生的支持和赞同,毕竟这是高考“一考定终身”被打破的一个突破口。但有个小小的遗憾,不同地区教育资源参次不一的条件下,很难想像培养出来的人才会不会语言能力差异越来越大。首先,英语在基础教育健全的大城市里面,是作为幼儿教育和小学、中学教育的重点,在全球化的环境中,可想而知英语的重要性,因此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大部分家长对英语的重视肯定是有增无减的。所以说,条件优越的城市和地区,学生的英语水准自然不会下降,反倒是条件较差的地区,可能会因为高考分数比重下降而对其有所怠慢。这样本来就悬殊的英语差距会被拉的更大。

再说说2014年12月的消息,考生可以打破文理的界限,在六个科目当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三个科目作为高考的最终考试科目,当然语文英语数学还是必修必考的。这就让个别学校抓破头了,根据“3+3”组合,每个高中生可以选择的组合有二十多种,但是实际情况是,好的学校能够给学生提供二十多种选择,但是大多数学校是十多种,而条件差的学校最多提供几种选择。这样的教育资源差异,可能让条件好的学校学生更加有利,让条件薄弱的学校学生选择余地更少。

让我们欣慰的是,教育部门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会针对薄弱的学校进行更多的师资和课程投入。而教育评论员熊丙奇先生也给我们提供了改革的正效应思路:推出改革措施——发现改革措施可能产生的问题——针对问题进行进一步改革。相信在接下来的改革当中,教育部门会针对产生的问题进行一步步的研究,并且提出解决的办法,也让高考改革能够朝著有利的方向走去。

在过去的几十年,高考是寒门出贵子的重要管道,相信在未来也是,我们不能预测未来的高考能发展到哪一步,但是我们肯定的是它在一步步朝著更加公平、人性化、国际化的方向进发,希望教育的基础也能够跟得上改革的步伐,而不是成为改革的绊脚石。

Photographs on this page are available under a CC0 Public Domain.

更多评论:草根影响力新视野

延伸阅读:
《寂地》-这寂静之地陪伴了我10年
陪伴Robbie Williams 让歌者不孤单
善用科技部研发经费-创造大学新面貌
写春联谈文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