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雪静

如果现在是1999年,提起Robbie Williams这个名字,相信绝大多数人会立刻哼唱出《She’s The One》的旋律。那一年,他发行双A单曲,推出两张专辑,空降各大榜单榜首。他拍了几支广告,出版个人诗集,被《Cosmopolitan》杂志评为“全球最性感男星”。他与猫王和莫札特一起入围HMV唱片行票评选的“千禧伟大音乐家”,他是英国人心中“最适合迎接千禧年第一道曙光”的歌者。自1996年以“英伦坏小子”形象离开Take That合唱团,Robbie Williams似乎用他崭新的战绩证明著叛逆并非解决问题的唯一答案。

然而现在是2014年,再提起这个名字,许多人脸上只剩下茫然。Robbie Williams更像是活在上世纪音乐杂志中的人物,远不如那些新鲜的名字来得夺人眼球。在阔别歌坛三年之后,Robbie Williams在三十五岁那年复出,自嘲般将新专辑定名为《Reality Killed the Radio Star》。虽然灵感源自The Buggles乐队那首著名的《Video Killed the Radio Star》,但不可否认,这多少是Robbie自身的写照。

在抛弃叛逆形象、放弃名利潜心创作的三年以后,Robbie Williams似乎仅仅带来了销量黑洞。其实这种情况早在2006年就已出现,万众瞩目的《Rudebox》并未使乐坛惊喜,反到一时间,“江郎才尽”的质疑声四起。中规中矩的音乐模式,就连电音都毫无生气,仿佛无病呻吟。几年的沉寂与积淀换来嘘声一片,这多少让那举著吉他高唱“歌者为王”的背影显得有些单薄而悲凉。

是否到了歌者该与时代告白的时刻,这是乐评人与歌迷们争执不休的问题。沉默意味著安全,要逃避争议,最简单的方法是停止发声。没有尝试也就无谓犯错,可是Robbie Williams并未止步,即使跌撞前行。他在《Heat》杂志的专访中坦然表态:“我当然希望我的音乐永远像《Sing When You’re Winning》一样令人叫好。但往后的路,我只希望尝试更多,无关对错。”

2000年,Robbie Williams发行专辑《Sing When You’re Winning》。那时的他大概也想不到,十多年后的今天,这张专辑会成为公认的Robbie经典。然而比起满载褒扬的《Rock DJ》和《Superme》,比起翻唱率居高不下的《Better Man》和《Kids》,我更喜欢的还是《Singing For the Lonely》。前奏里的木吉他一反常态不带丝毫张扬,直截了当的人声切入,干净而充满力量。大概比起那些略显花俏的节奏,这首并不刻意讨巧的质朴的旋律更像是歌者给出的答案。

为孤独歌唱/为孤独歌唱/我沉溺睡眠/诉说减少/害怕你总以为我无聊/你阻止我打著哈欠远离生活/然而温柔的年轻人仍然困惑/我厌倦了期望/疲惫不堪/我似乎用我的一生/只为等待合唱/为孤独歌唱/为孤独歌唱/因为我们都如此这般想

他早已不是那个可以放任叛逆的年轻男孩,在音乐里驰骋,不知天高地厚。从什么时候起,他也必须敛起本性,将自己框套入这个世界的法则。他渴望著尝试与革新,又被过度的谨慎与畏缩束缚了手足。太急于摆脱掉惯常“坏小子”的形象,急于迎合,于是渐渐失去了音乐的鲜活。曾经的“英伦之王”,如今竟也落到需辛酸与时代博弈。

所以成熟与改变,其实是一件多么孤单又无助的事情。无论周围曾萦绕著多少人与物,能时刻同行的永远只有自己。厌倦了期望,疲惫不堪地等待,却是为了合唱。然而合唱仍旧孤独,被不断向前发展的时代不情愿地催熟,得到亦失去。放弃了的,其实并不值得放弃,可不放弃就无法前进,即使前方并非更好而是充满虚无。

但Robbie Williams真正令人敬佩的地方却正在于其西西弗式的精神,明知孤独,明知面临著妥协与淘汰,仍然怀抱吉他,放声高唱。只因为我们并不是唯一如此的人,只因为世界上有千千万万种孤独,是孤独将我们紧密联合。沮丧无用,悔恨无用,失去的总要逝去,逝去的总归被以其他方式弥补。哪怕背离了初衷,遭受了屈辱,但生命曾拐向过尽可能多的路途,曾在一片虚无中勇敢地找寻过一个哪怕错误的方向,也总值得欣喜。

歌者并不孤单。独唱无论悦耳刺耳,终要彼此融合,汇作共同标志时代的合唱。我们总在得到与失去中费力权衡,其实何必,谁又能避免成长呢。重要的是,我们曾勇敢为孤独而歌,这就够了。

更多评论:草根影响力新视野

延伸阅读:
善用科技部研发经费-创造大学新面貌
写春联谈文创
纪律的教育 每个孩子都成了机器人
Bandit9的摩托车艺术踏入时尚世界
超酷冰雕旅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