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响力新视野  文:陈木村

台湾原住民族是在17世纪,由汉人移民台湾各地,数个语言及不同生活的部族所构成,也是现今台湾四大族群之一。截至目前为止,经政府所认定为16个部族,总人口数大约556,000人。聚居区域以台湾东部、西部山区以及兰屿为主,这些区域早期多由政府划定为原住民族地区,简称原乡,但原住民族则享有当地民族自治权,包含教育及生活补助等多项福利政策。

早期日本学者土田滋将台湾的原住民族,分成高山族和平埔族两大类。前者包括泰雅族、阿美族、邹族、赛夏族、布农族、鲁凯族、排湾族、卑南族、和达悟族。后者则包括凯达格兰族、噶玛兰族、邵族、洪雅族、西拉雅族、卡斯族、巴宰族、巴布拉族、猫雾捒族、和猴猴族。

原住民族的住屋建筑、游耕、狩猎、纹面、服饰等文化习俗,虽然都与传统的南岛文化相近,但近年来却因为工商发展所致,逐渐融入汉人的生活方式,而现有既存部落组织的生活方式与节日,仍然还是保留著原有的文化习俗。

原住民族所用的服饰衣料基本上都是自织的,是由苎麻或树皮制成,各族各有特色,包含图腾、色彩及造型。有些原住民族有纹身、纹面的习俗,至今虽然仍然保存,也比较少了,但纹身、纹面的图案也越来越简单、越少。

原住民族的音乐和工艺也是具有特色。排湾族、鲁凯族的陶壶及琉璃珠制作、雕刻艺术,布农族的皮衣制作技巧。各族群音乐方面也有著名的合声、清唱等方式,尤其是他们天生就具有的歌喉。邹族的揉皮技术、泰雅族与太鲁阁族的金属簧口簧琴、布农族的多声部合唱、阿美族的自由对位式复音合唱等是其音乐特色。除此之外,台湾原住民各族的文学与神话,也是相当重要的文化宝库,只是这些宝库至今未能加以发挥及运用,仅仍停留在绘画及工艺品方面的创作阶段。

原住民族还有传统祭仪与节日活动,如赛夏族每二年举办一次“矮灵祭”、西拉雅族为崇拜祖灵至今仍然保存“公廨”、排湾族每五年举办一次“五年祭”与“丰年祭”、布农族的“射耳祭”与“小米祭”、阿美族的“丰年祭”与“海祭”、达悟族的“飞鱼祭”、卑南族祭仪有“海祭”、男性的“猴祭”及女性的“锄草祭”、邹族则有“战祭”与“收获祭”等,也是各有文化与特色。

依据前述的各原住民族的历史、文化、习俗与活动等,可以看出是一项非常具有深度的文化元素,只因未能有文字的纪载或酋长的传承,所以目前所呈现的都是片段式文化,缺乏深入与集成性的搜集、分析与规划。就如从原住民族婚礼中所穿著的服饰,不只是具有身分象征,而且还是在细述著原住民族的文化故事呢,如果深入了解其服饰、图腾、色彩或造型时,你会受感动的。

1998年我在辅导乌来形象商圈时,即有建议当时的米腊瓦旦乡长,规画一处“台湾原住民族文化园区”,以推广原住民族的文化产业,也受到新北市府(当时的台北县)重视,并已提出整体发展计划及地点,但后来却因乡长突然骤逝,所以未能如愿!

UJM

泰雅族的纹面长者

UJM2

原民文化文创作品(烟灰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