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响力新视野  琪拉编译

郭淑施(译音)是中国一位63岁的建商,当他发现自己的胃癌日趋严重,经历手术、放射线治疗与化疗都无法遏止癌细胞的侵袭时,他的儿子在网络上找到了希望。他找到在线有一间可以带病人去美国大医院接受治疗的仲介公司,没多久后,他就在波士顿Dana-Farber癌症治疗机构接受最高技术的免疫疗法。四个月后,他的癌细胞有显著减少,体重再度回复正常了。

这趟海外医疗之旅共花了郭先生美金22万元(约新台币660万元),全部自费。

欧美有越来越多的医院及仲介集团看上了中国有钱人的医疗需要,帮他们寻求赴海外就医的机会,获取在中国境内无法得到的医疗待遇。对这些病人来说,海外就医是关乎生死的事,不仅只是看牙医或整形美容而已。

DOC

这只是中国贫富差距悬殊的小缩影,去年中国海外就医的费用预估是美金50万元,是前年的五倍高,并且有越来越多人是专赴海外就医,而非只是整形美容而已。中国有仲介公司,全程陪伴,从机场接机到饭店住宿至医院诊疗,都有专人随侍在侧服务病人。

中国的医疗服务一向供不应求,公立医院的医生太少、病房数太小。中国政府已经努力想改善它们的医疗系统。2015年中国预估国内约有400多万起癌症病例,一天约有12000个病人罹癌,比五年前增加了将近一倍。癌症病人的五年存活率约30%(美国约70%)。很多病人会去香港或澳门购买西方进口的用药。若要在中国大城市中第一流的医院看到病,病人得在半夜就开始排队,通常在凌晨医师的当天挂号就会额满,不过有钱人可以买到黄牛票。

相反的,郭医师说他在Dana-Farber医院的经验更[人性化]。候诊区有沙发,有食物和饮料提供,但在中国只有铁椅,甚至连喝到一杯温水都不方便。但这种短期海外医疗的方式并非每位医师都乐见,原因是返国之后无法持续追踪与治疗。若如此,那过去的努力都白费了。

另外一个原因是人数。北京圣卢西亚医疗管理咨询公司的创办人蔡强表示,他的客户已经从2011年的两位增加到去年的1000位。蔡先生被认为是中国海外医疗旅游的先锋,他说他一直努力想降低中国客户到美国医院的文化冲击。

他回忆说有次他被美国医院叫进去开紧急会议,原因是他的一位客户突然冲进医师的诊疗间,只为问一个问题,当时这位医师正在为其他病人进行治疗。这在中国很常见,因为他们没有隐私观念,因此他决定替他的客户先在中国境内进行[教育课程],事先告诉他们在美国医院什么是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的。他认为这不是病人的问题,是文化的问题。

去年十一月,周晓菁(译名)这位南京的桥梁设计师,带著她五岁罹患脑瘤的女儿远赴德国艾森大学附设医院寻求质子治疗。这项治疗在中国只给14岁以上孩童使用,她总共花了台币将进一百万元,有超过一半的钱是向亲戚借的。后来,她女儿的脑瘤有减小了,她很满意,表示花再多的钱也值得。

参考资料:

china-medical-tourism-hospit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