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倩主持“社区支持型农业论坛”,一群现代农业开路先锋分享经验。(李容珍/摄影)
推动小麦复育、花谷101、兰阳俩佰甲
【记者李容珍台北报导】
“让我们一起为台湾农业做一点事!”宝岛好好&宏捷食品公司共同创办人黄子维先生分享推动台湾小麦复育充满甘苦的心路历程。
台北市文化探索发展协会执行长/花谷101计划、水花园农夫市集召集人林柏虎,因著“一碗饭是怎样产生?”的想法,他们找100个家庭支持一位农夫转作有机;而后从产地生产端拉到消费端(农夫市集)运作,从单一CSA(社区支持型农业)或CSB(社区支持型烘培坊),让农夫可以和很多支持者链接。
“俩佰甲”创办人、宜兰县农业处长杨文全,从台大城乡所博士班毕业后,下乡到宜兰当农夫,透过网络发挥集体力量,一起下乡耕作、带动兰阳平原成为友善农地。他觉得最感动的是,“当你无私的付出时,别人会给你相对应的回报”。
农夫劝作有机还协助行销
中华二十一世纪智库协会于八月18日举办“CSA社区支持型农业论坛”中,多位投入本地作物生产的先驱代表,分享他们的新尝试。
林柏虎说,当他们在花莲找做惯型农业的农夫劝改耕作有机时,因产量减少一半以上,完全不敷成本,为不让风险都放在无法承担的农夫身上,于是发展101花谷计划,提供农夫比产量还好的收入。可惜的是当第一位农夫的田被收回后,除草剂就洒下去,让他们很心痛,因过去三年已把那块土地滋养得很好,也因此更坚定他们进行这个计划的决心。其次,把农夫和消费端串连起来变成无限可能的链接,农夫不但可以找到支持者,加工者也可以找到很多不同的农夫,创造无限链接的CSA和CSB。
林柏虎提到,水花园农夫市集前身是有机农夫市集。市集第一天开张就遇到困难,因大部分的人听到价钱后都扬长而去,菜最后都卖不出去。他说,其实会购买有机或友善农作的民众,和购买惯性农作的不同,需要有一群认同的人,才有支持力。后来他们与实践大学合作,举办一场宴会,以在地食材推出有机食谱,回应非常热烈,之后参与的农夫也多起来。
他认为,由于农夫农作无法量产,也无单一规格,因而无法到通路去卖。如香蕉近十种品项,同品项、不同人种出来也不同。在市集中如果能品茶,是否能“品米,或品香蕉、芭乐或面包”?后来他们又引进“生活创意市集”,让一些加工品业者可以与农夫搭配,例如烘培业者可用有机米做面包、饼干、香蕉面包、蛋糕…,后来甚至用有机食材做成水饺,市集的丰富和多样性就产生。
林柏虎说,这个市集不是“卖场”,而是社群的聚合;每个农夫找到自己的支持者,或是厨师找到他们想要的食材,重要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开发台湾农产各种可能
上下游市集创办人冯小非说,台湾的农业有很多的可能性没有被开发出来,所以他们成立产品开发部门,希望将台湾农产做更多运用。如过去多半进口花生酱,不新鲜也不好吃,若是采用台湾在地有机花生,可闻到新鲜花生味道,也不用添加甜味。过去一年多来,他们也有一个小店面,其中有一个烘培部门,每天提供八十个面包,无糖无油发酵,将台湾在地好的谷物放进来,也支持朋友做食物的实验。
谈到为何推动小麦复育的黄子维说,五○年代台湾可以年产几万吨小麦,而后因种种因素,在台湾很少找到在地小麦,几乎仰赖进口。吴宝春师傅日前成立台湾面包论坛,站在烘培业者来说,面包最主要原料是面粉,它不仅是商品,也牵涉到文化,如果食物没有来自在地原物料,很难呈现台湾面包的概念。
去年他们结合台湾各地烘焙业者展开友善契作小麦,也带十几个店家到农地亲自体验小麦的种植,让台湾面包师傅可以使用台湾小麦研磨的优质面粉,每年产量可达上百吨。
他说,台湾小麦复育看似容易,却有许多问题需要克服,首先是成本,台湾小麦和面粉成本价是进口两倍多,要说服烘培业去用台湾制成的小麦,除了情感诉求,还要有差异化:台湾契作小麦是友善种植,没有化肥、农药和除草剂;面粉也不添加改良剂,如加酶或维他命C会影响台湾小麦面粉的呈现,也会使原有的麦香味消失。另外为克服品质的稳定,他们选定种植小麦优良区的嘉义东石,以单一产区大面积方式种植。他们也取不同小麦优点组成面粉,所以除了推出100%台湾小麦粉,后来开发一支搭配美国小麦、加拿大小麦,再配合三成台湾小麦。在吴宝春带头下,从八月起推出由100%台湾小麦制作的面包。
呈现网络时代农村新样貌
杨文全则分享“俩佰甲”计划说,从2012年到2014年共有卅户新农、两户老农,水田40甲、菜园1.5甲。他们的伙伴多半是没有耕作经验的都市人,以30到45岁为主,来自各行各业,他们自产自销,是共享、开放的社群。他们也活化旧碾米厂,另也提供几个国小团膳。由于人多、种植面积增加,由四个人投资一个谷仓;他们也发展农村旅游─员山巴士小旅行。
去年底,被找去当农业处长的他认为,“俩佰甲”在实现一个网络时代新的农村样貌,现在仍在发展中,大家虽不是住在一起,但是透过网络连系发挥集体的力量。
新加坡面包职人、Asian Artisan Baker网络社群召集人William Woo表示,由于市面上机器面包太泛滥,里面有些添加物或我们不知道的成份,他三年前成立教授手工烘培的学校,期望借由学校的成立能改变这情况,以及新加坡人的饮食习惯。他第一堂课仅有两名学生,但是三年下来学生人数达到八百名。
一年多年,他们开始经营Asian Artisan Baker网络社群,目的为链接世界各地的烘培师,不论是在家有兴趣业余制作或是专业面包师,借由这个网络平台,希望能做出真正的面包,目前有3200名会员。他希望这个烘培学校能搬到新的地方扩大规模,有更多空间和能力邀请各地的烘培师彼此交流激励。
他说,新加坡面包市场成熟度高,特别是甜面包发展达到极盛,他认为,最大挑战是要教育客户选择健康、口味天然的面包;最大的障碍是如果面包无添加改良剂或是无糖,客人吃起来硬得像石头一样,因此他们借重国外经验改良,例如增加具有甜味食材,或是少使用脂肪、增加口感,让客人能接受。
本文由“基督教论坛报”授权刊登,非经同意不得任意转载。
原文请见:一群开路先锋 为台湾农业做新事
更多评论:草根影响力新视野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