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EY1839

人工智慧正在悄悄重塑整個職場架構,而最先被影響的,正是一向被視為「人生職涯起點」的入門級工作。

從工程、法律、客服到專業服務業,AI 工具正大幅取代初階任務,導致新鮮人缺乏累積經驗與晉升所需的歷練機會。對即將畢業、進入勞動市場的 2025 年新鮮人而言,這種轉變再加上貿易與關稅環境的不確定性,可能導致整整一代青年「卡關」,甚至職涯階梯的根本鬆動。

AI 奪走初階任務,Z 世代最受衝擊

在許多行業中,AI 工具正快速接手原本屬於初階人力的任務。過去,初級開發人員可透過撰寫與除錯程式累積經驗,但現在,這些工作已被進階的 AI 編碼工具取代。在律師事務所中,初階律師助理與第一年執業律師原本需要花費數週時間進行文件審查,現在也可交由 AI 工具在幾小時內完成。就連零售與客服產業,也透過 AI 聊天機器人與自動化服務大量減少對初階員工的依賴。

當這些進入門檻的工作消失,新鮮人失去了發揮潛力的舞台,更難建立信心與技能,陷入「剛起步就失速」的困境。

根據統計,自 2022 年 9 月以來,大學畢業生的失業率增幅高達 30%,高於其他年齡層。LinkedIn 調查也指出,Z 世代對未來的就業前景最為悲觀——LinkedIn 對 3,000 多名高管進行的調查也顯示,超過 63% 的企業高階主管直言,AI 的導入已明顯取代了許多初階職責。

入門職缺減少,擴大職場不平等

Z 世代正成為這波 AI 轉型浪潮下最直接的受害者。他們不僅找工作變難,也開始懷疑自己是否還有穩定發展的可能。

而且,入門級工作的減少,對缺乏人脈與資源背景的年輕人而言,意味著職場機會的縮限與門檻提高。根據美國進步中心的研究,一個人在 22 歲時若失業超過半年,未來十年平均收入可能會減少 22,000 美元。

這不只是個人的挑戰,更是整體社會與經濟流動性的危機。當特定社群長期失去工作機會,不僅會影響社會穩定,也可能加劇政治與文化上的分裂,就如當年美國中部製造業崗位消失所帶來的社會震盪。

企業應升級入門職位,實現「AI + 人」的綜效

面對入門職缺萎縮的結構性挑戰,部分教育機構與企業已展開因應行動。例如卡內基美隆大學與科戈德商學院正積極開設 AI 學程,協助學生銜接新興產業的實務需求。華頓商學院更早在 2023 年便鼓勵學生使用 AI 工具完成作業,並開始開設如「大數據,大責任:走向負責任的人工智慧」等跨領域課程,訓練學生兼顧技術應用與道德思維。

在職場端,企業如 KPMG 與英國律所 McFarlanes,嘗試將入門職位「升級」為更有價值的協作角色。借助 AI 工具的輔助,新進員工被賦予處理過去需三年經驗者才能勝任的任務;例如應屆會計系畢業生可直接參與複雜的稅務案件,初階律師則開始負責複雜合約的解釋工作。這樣的安排不僅提升工作挑戰性,也讓年輕員工更快建立專業自信。

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更指出,在所有職場層級中,低階職位與 AI 的協作潛力最大。只要重新設計職位內容,就能實現「AI + 人」的綜效,而非簡單的替代關係。

Z 世代也渴望晉升與成長,入門職需要被重建

LinkedIn 的研究顯示,40% 的 Z 世代求職者表示,只要能有更多學習與晉升機會,他們甚至願意接受 2% 至 5% 的減薪轉職。這代表,年輕世代並非不願投入職場,而是期待職涯能真正往上流動,能看到努力的回報。

當前入門職缺的萎縮,還沒有確鑿證據證明是 AI 導致,企業也還不會在一夜之間取消這些工作;就現況來說,經濟不確定性與全球市場調整還是最顯著的影響因素。然而,這場轉型確實已迫使企業重新思考人才培育與職位設計。

儘管入門級職位正遭遇重構壓力,但它們的價值依然不可取代。正如世界經濟論壇預測,未來 AI 將創造高達 7,800 萬個新職位。LinkedIn 調查也指出,高階主管普遍認為,入門員工仍能為企業帶來新思維與活力。

因此,修復入門級職位的設計,不只是為了保護年輕人,更是企業維持創新與韌性的重要基礎。因為今天失去的是年輕人的起點,但明天,可能就是整個組織的未來。

本圖/文由「Techorange科技報橘」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出處:【AI 衝擊用人模式】企業若不「升級」初階職位,未來恐面臨人才「斷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