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怡廷

“我吃进嘴里的是好食物吗?”在食安问题连环爆的震荡下,原本是愉悦的味蕾飨宴,却开始让台湾民众担忧。

当民众走进市场或商店,面对众多食品,不免浮现有毒、过期的疑虑,并对“如何选择食物”,感到手足无措。

这不只是台湾仅有的现象。日本食安专家矶部晶策,在《你吃的食品怎么来?》书中指出,工业技术发展让大量生产食品、使用食品添加物的时代来临,且部份企业为追求利润、忽视食品品质的现象普遍。日本也曾因此多次爆发食安事件,在长期的消费者运动、相关法规调整后,渐往追求食品品质之路迈进。

但他强调,面对食安议题,民众不能只在危机后才行动,平时便应主动、有意识地“选择”,这将影响制造商及通路商,如何产制、贩售食品,是建构食品品质的重要一步。

他以“预防胜于治疗”的概念解释,“只要消费者每个人都能在这些恶质食品冒出之前,积极排斥伪劣食品,就比较容易取得优质的食品。”

这本矶部晶策在一九七七年出版的书,提供民众面对食品时该具备的观念,近四十年来,已再版二十八次。对历经多次食安风暴的台湾来说,也是经典。

现任立委的台大公卫学院教授吴焜裕指出,书中所建构的食安文化值得台湾借镜。今年《天下杂志》发行中文版,以下为重点摘录:

消费者在选择食品时,若能以基础知识为根基,将购买原则掌握在手中,就能由商品贩售对象的立场,转变为以自己的意识选择商品的立场,同时,也能重新让制造商和通路业者明白,食品品质和销量有正向关系。运用下列六项重要原则,也许在购买优良食品时可以派上用场。

一、不追求满分的食品

看过食品添加物相关书籍,也听过不少食品品质的相关传闻后,往往会想要追求能完全放心的商品。

但现今要找到这种满分商品,是不可能的。只要从市售商品中,选择稍微好一点的即可,就算仅改良一个小地方也好,先选择那个商品,然后再慢慢提高标准。

这会带给制作优良食品的厂商,一些支持和鼓励。

二、直接向制造商提出意见

向零售商店陈述关于食品的品质,有其必要。但也要直接透过电话或信件,将意见传给制造商知道。

制造商回应消费者意见的方式,会出现在经营方针上,不仅检讨了该商品的品质,还能预测商品将来的变化。

我们也能从中看到厂商各种回应方式,除了献殷勤的态度、或面对抱怨只想补偿了事的态度,也有诚心解释和回应的态度。

【延伸阅读】

1、抓住繁星给的机会 我要改变人生
2、七分之一的力量 颠覆“一试定终身”
3、三大管道 让一银ATM受骇
4、推中国电影升级 贾樟柯走上创业路
5、死亡车祸后 特斯拉的苹果时刻

※更多精彩报导,详见《天下杂志网站》。
※本文由天下杂志授权报导,未经同意禁止转载。

更多评论:草根影响力新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