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家齐

近年来,有越来越多有志的年轻人渴望运用一己之力,投入解决台湾的农业问题,于是,一个个贩售小农农产品的平台出现,帮助小农创建品牌、行销贩售成为许多人的目标志业。然而台湾农业的真实现况与困境,愿意深入了解的却不多。

要解决问题,需要先了解现况、并问“对的问题”。

因此,社企流iLab 于2016年1月举办了iDea Bank食农主题的工作坊,第一场活动邀请到拥有十多年盘商经验,熟习农业生态的讲者洪胜渊(胜哥)与有志投入农食社会创新的学员分享他的经验与观察。

对于台湾的农业现况,你了解多少?

“我对农食议题有兴趣,希望能透过活动学习,启发更多新的想法。” 这是许多来参加工作坊学员的心声。

“你们想要了解农业什么?对于农业又了解什么?”胜哥在活动一开始便问了这个问题。

在投入农业社会创新领域之前,你是否了解农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想法?你是否知道农产品从产地到餐桌的过程经过了哪些环节、发生了哪些事?要投入解决农业问题,可以先从基本的农业产销链开始了解。

认识盘根错节的农业产销链

传统的农业产销结构多层且复杂,农作物从产地到餐桌大多经过多次转手,且不同作物的经销通路也不尽相同。在讲师胜哥的带领下,举柳丁为例子,在白板上画出了水果从农场到餐桌间的各个环节。

简单来说,农业产销链可分成上游的生产者、中间的通路商和下游的消费者,但若进一步拆解,介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中间商”,样态其实十分多元。例如农产品可能会透过产销班、农会、或合作社等业者集货,接著透过托运业者运送到消费的集散地如行口,或是进入拍卖市场再卖到不同的零售通路。

然而在层层转手之下,也让产地价格1斤5元的农产品,到消费者手上时已经变成1斤30元;同时,消费者也已看不清农产品的来时路。

这条行之有年且稳固的产销链,一直主宰著农民的生活。不过对于许多人来说,“中间商”的意义经常是负面的,认为中间商剥削农民,是造成农民生活困顿的元凶。但问题真的出在中间商吗?

产销链透明、友善的必要

农产品容易腐败,需要快速地将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上才能维持品质,因此,这趟从农场到餐桌的过程,中间商所提供的运输、销售功能是必要的。

对农民来说,在生产之余还要自己负责配销,便无法专心顾好生产、维持产品品质 ; 对于消费者而言,也无诱因为了买几个水果而特别跑到产地,使得像中间商这种扮演桥梁、链接买卖双方的角色便不可或缺。

因此问题不在中间商本身的价值,而是在既有的产销结构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举例来说,少数不良的中间商利用农产品容易腐败的特性,让农人为了将农产品在时间内销售出去而贱价求售,并借由信息落差进行囤货操作,低价买进、高价卖出农产品,从中获取大量利润。

然而中间商不等于邪恶,而农业产销的关键问题也不在“去中间商”,而是在于如何让这条产销链更加透明、公平化,并简化产销程序,这才是思考解决农业问题的核心。

“要解决社会问题,就要先了解问题的本质。”在清楚整个农产运销结构后,才有能力思考其中环节的关键问题和痛点,提出相对应的解方。

核稿编辑:杨昌儒、金靖恩

延伸阅读
>> 你对“小农”的认知,是一厢情愿的想像还是现实?“扭转刻板印象 农业才有讨论的空间”
>> 年轻人,要解决农业问题,不是只有“帮小农卖东西”这条路而已 
>>“我希望将来继承农企业的孩子,未来的收入比公务员更好!”让台湾农业抛开悲情 成为永续富饶的产业

本图/文由“社企流”授权刊登,非经同意不得任意转载。
原文请见:要解决农业问题,先从认识产销结构做起

更多评论:草根影响力新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