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Photo Credit: frankbeckerde @ pixabay by CC0 Public Domain

教育是百年树人,更是立国之本,因为一国的教育必然影响该国的竞争力。在廿年前台湾进行了一连串的教改,但如今我们发现,不只无法有效解决学生的课业压力和补习现象,也无法在高等教育培养出更多独立思考的人才,学生同样沦为考试的机器。

高中是否纳哲学课引议论
就在今年六月初,一群大学哲学系教授跟主任发表一篇连署,主要是“呼吁新政府利用107课纲的修订,在高中增加‘哲学推理’和‘批判思考’一类的课程,并引入适合的师资。”此呼吁一出,引起教育界跟人文科系不少的讨论与回应。当然提到“哲学”二字,很多人都会想到“尼采”、“诡辩”这类负面的形象,特别一般人对于读哲学的直觉看法就是这些人都怪怪的,不知道他们到底在读什么?

其实,关于高中引入哲学课程这样的做法,早在拿破仑时代就有了。目前,在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也将哲学视为高中必修课程─与其说是哲学课程,不如说是一种“思辨”的训练。其实在欧洲,他们的哲学课程也不是教一些哲学家的理论,而是广泛去讨论一些议题,透过讨论带来反省,并增加彼此理性的讨论跟互动。

台湾社会缺乏公共理性论辩
近十年,台湾的政论节目泛滥,许多名嘴在节目上不仅散播“不准确”的言论,更不断打压反对方的言论权。其实,这都不是“好的”讨论方式,也不理性,就像近几年讨论“废死”,双方的讨论几乎是平行线,反废死者,动不动就说:“如果你们家人被杀死,看你怎么说?”赞成方又无法有效说服反对方。难道关于“废死”这议题,我们不能静下来,从“刑法”的目的和监狱教化的意义来讨论吗?

当然,不只是这个议题,在台湾还有很多议题跟讨论都像平行线一样,大家鲜少试著去了解对方,并从事件的背景和来龙去脉了解,往往带著情绪去辩论,甚至打压或是讪笑对方的言论。其实,这样的思维模式对于一个国家的未来是不会有好处的。

所以,更精确地说,台湾的教育应该增加的不是学习“哲学家的理论”,而是“思辨”的能力跟“理性”的思考。特别在台湾很多论点就是两极化、蓝绿化、意识形态化,再加上台湾的新闻媒体的推波助澜,使公共论理的能力变得极弱,若是有公共的讨论,充其量也只是坚持个人的意见而已。

若是未来真的把哲学课程放入高中课纲,期待不是成为另一个考试的学科,更不是像过去在背诵三民主义一样,我们期待这样的思维跟学习能够帮助台湾的学生勇敢提问、热爱思考、喜欢阅读。其实,哲学的思维本来就是要让人能够更宽广的去看待问题,提出对人生的看法,去思考更多事情的本质。

谦卑认识真理 有助信仰反省
在信仰上,特别在这世代,我们应该鼓励更多人去思考信仰带给我们的意义与反省,而不是盲从。否则,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些似是而非、甚至不经思考的信仰论调,例如:每次有灾难发生就有世界末日的预测,不然就是报应论调,最后反而让许多非基督徒误解基督教。

因此我们该反省,虽然有不少人有看圣经的习惯;但不代表我们真的有去深思圣经的真义,导致在应用上,我们还是会把过去民间信仰论点放入,就像有人遇到重病或苦难时,会有基督徒直接用“报应”的概念来诠释。我们不否定上帝有审判、有刑罚,但我们又如何知道此人遇到这样的打击是因为他的罪呢?就像约伯一样。因此,我们要扮演怎样的角色?以及发出怎样的言论?这都需要三思。

更多思辨的讨论与能力有助于我们在信仰上的反省,因为我们相信真理是不怕被挑战的。当然,我们需要的思辨是带著“谦卑”的态度,否则“知识叫人自高自大”,最后又容易沦为论辩上的空谈。期待我们都能善用上帝给我们的理性能力,并谦卑的态度,带来更好的思辨与讨论空间。

本文由“基督教论坛报”授权刊登,非经同意不得任意转载。
原文请见:台湾教育该增加“思辨”能力跟“理性”思考,信仰亦然

更多评论:草根影响力新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