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林承毅

(图片来源:林承毅

一早与家内闲聊,她突然问我,为什么你对于头城文化艺术季如此关注与热衷,没听过你跟头城过往的渊源,顶多只是今年常跑宜兰工作而已….

对话当下,我几乎不加思索就回答她,答案就在“巷弄里的那户人家”这个核心理念,还有后续所衍伸“The Way We Live”的概念。

在地青年带动老街永续发展

这样说台湾从过去的社区总体营造(社造),透过各式组织,彩绘,口述历史方式,来扰动沈寂已久的集体认同感,创建生命共同体理念,让大家起而重新重视地方。接续而来的是,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地产),透过找寻各地适地性下的产业,透过一乡一特色来引导地方重视风土之重要性,让地方厚植经济力,找寻留下来的理由,因此,无形的地方特色,透过有形的农特产品,创造链接与记忆点,得以把人带进来,并把产业推出去。

(图片来源:林承毅)

然而,近期我们开始谈地方创生(地创?),打著人本设计思考,服膺商业模式实践精神,以青年为主导灵魂,反璞归真的投向草根路径,期盼能带动下一波社会创新。从自身的一点观察,地方创生,虽承继过去发展脉络,但想法更共益且深沈,手法更多元灵活,创意更大胆狂野,别忘了,不仅很跨领域(地域及专业领域),还相当国际化。

当你可以听到政府补助资源的有无,对于这群带著热情,怀著人文关怀理念爱乡爱土的青年来说,已不再是决定留下与否的绝对理由,可看出过往长期发展的有案才动的模式,已非这群年轻人所想。当把地方视为安身立命之地,为求生存并实践理想,早就开提早思考“商业化”的可能,撕下这个过往被视为不可言的标签,如此一来,以理念驱动,从策略找资源,从实践找机会,“永续”才有机会成为必然。

(图片来源:林承毅)

巷弄里的这户人家

由头城在地青年所引动的老街文化艺术季,进入第三年,喊出“巷弄里的这户人家”,这样的概念提出,让地方创生在小镇的实践更具有想像力,这样的行动隐约告诉著我们,小镇能拿出来的特色,不会再是古迹,也不会只是物产,而是生活在这里的人,由他们透过生命实践的风格,独特风土下所响起的协奏曲,不仅独一无二,且这才是地方魅力所在。

(图片来源:林承毅)

当头城这样的两万人不到的小镇,都能轻易找出十位值得被认识的生活实践家,他可能才十六岁,还念著高中,但他做个超龄且很酷的事情;也可能是一位巷弄中常会偶遇的阿伯,腼腆外表下的他,一拿起刨刀就会让你震撼,拿起画笔就让你惊呆;如果你觉得这都太无聊,想往外走走,没问题,海湾旁滑著浪板的勐男,铁工厂内持著焊枪的长发帅哥,中药铺缝著女红的大姐,这群生活在这边的人,他与他的故事,才是动人,贴近地方风土的内容,由人来叙事,胜过逾百年古物,正是这波实践的精神

(图片来源:林承毅)

因此,“The Way We Live”,也正这样述说著,艺术季另一个精神,那就是,这是“头城人的生活方式”。这群看似寻常但有故事的人,就如此散落在兰阳平原的这个角落,在真实的生活过程中,体现他们的智慧与力量,而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深深与这块土地相依偎著,而这也是从人认识土地,透过有温度的接触方式,让地方从新被认识,亲近,并看见的一种方式。

所以,这样充满草根味,完全由地方青年所自发之行动,而别于传统由地方公所或县市文化局所主导之非典型节日模式,会不会成为下一个阶段地方创生,在地扰动之新模式?一切还有待观察,但可以确定的是,这样的模式,相对于传统地方活动进行时热闹滚滚的喧嚣,而是走一种宁静且意义深远的方式,因为这些巷弄里的人家,一直都会在,他们不会因为活动落幕而从此消失。

他们所展演的一切,不就是再自然也不过的真实生活,这些人,终将成为我们透过历史,透过古迹,透过物产,认识头城之外的另一扇窗。宁静的小镇并未因举办艺术季而有过多的波动,这也在告诉我们说,每年艺术季到来只是一种约定般的提醒,告诉我们这里值得你来停留,因此活动的结束,也就是另一个起身造访的开始……

(图片来源:林承毅)

当“地方创生”俨然已成为解决区域高龄化、少子化、产业空洞化的一帖解药,在地青年怀著勇气与智慧,用著属于他们世代的语言、创意与活力,当然还需要满满的执行力,为地方的未来,创造一线生机。相信立基于在地生活与人本思维为出发的艺术季,绝对是前进的一个方向,艺术季不见得要无比喧哗,只要行动的过程掷地有声,过程中所撒下的种子,种下的缘分,将在可预计的未来,发芽,茁壮。

持续就有力量,倒数 364 天,期盼头城老街文化艺术季,第四年的到来。

▲ The Way We Live-The first city(Toucheng)(图片来源:林承毅)

授权来源:〈The Way We Live — 记2017头城老街文化艺术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