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士蕙

近两年来,台湾从政府到企业均积极寻求突破转型,掀起大数据创新学习热潮!

如何分析巨量资料的大数据技术,已是全球新显学。其中英国牛津大学网络研究所教授的麦尔荀伯格(Viktor Mayer-Schönberger)因在大数据领域是世界知名权威,也担任过微软、世界经济论坛等组织顾问,所著的《大数据》(Big Data)、《大数据:教育篇》、《大数据:隐私篇》系列书,已成为产官学界经典必读书籍。去年他首度接受远见.天下文化事业群邀请来台演讲,所到之处场场爆满。

今年,麦尔荀伯格再度接受远见.天下文化事业群邀请来台,举办多场演讲,参与的产官学领袖更多。从大数据相关的人才培育、企业转型创新到年轻人创业等角度切入,提出精彩见解。以下汇整麦尔荀伯格演讲多场演讲精华内容:

先搞破坏 才会出现新东西

现在,许多企业想进军大数据领域,从中寻找创新策略。因此,我先来谈创新怎么做。

许多企业老板都会说,创新很困难,非常不好掌握。的确,到底怎么样能够真正提出一个创新的结果,才是我们想要的?什么是最好的创新精神?我想举一个来自于奥地利的经济学家熊彼得(Joseph Schumpeter 1883-1950)的故事来说。

熊彼得从来没开创过公司,曾担任过奥地利经济部长,他一辈子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提出破坏式创新的想法,认为创新就是要先破坏(destructive construction),假如不把旧东西丢掉,就不会有新东西出现。

我也认同他的看法。想要创新就不要怕尝试冒险与失败。我自己也曾成立过几家网络公司,有失败也有成功,我觉得,我从失败中学到经验远比成功多。

我认为,用大数据来做创新,就是当个电脑机器里的熊彼得,善用新工具来搞破坏。尤其现在的优势是,资料随处可得,愈来愈多。近20年,全球资料量成长了百倍,远超过以前速度。同时愈来愈多是可以用电脑做运算的数码资料。

努力发问 再从资料找答案

但要当机器里的熊彼得,不是光等著某天醒来灵光乍现,而是需要大胆地尝试与冒险,努力问问题,再从无尽资料中找答案。

例如我最近观察一个欧洲汽车厂商善用大数据分析自己生产汽车的所有零组件,结果发现,其中一个由某外包关键零组件商提供的零件,最容易坏掉,应该向这个供应商提出改善办法,确保未来汽车维修频率降低。但问题来了,这个关键零组件商,也卖一样的零件给别的车商。如果跟此供应商透露问题在哪里,等于就把改良创新成果奉送竞争车厂了。

最后,车商想出聪明办法,先把改善的技术申请专利,接著跟供应商谈判,技术可转移给供应商,但单价要砍,而这名供应商若想卖给其他车厂同样零件则要额外收费。从这个案例发现,善用资料的原车商是最大赢家,不仅增加获利,也无法让同业取得好处。最大输家,就是没有资料概念的关键零组件供应商,没专利获利更低,未来也更会被车商牵制。

至于罗尔斯罗依斯(Rolls-Royce)这家世界知名的飞机发动机制造商,在产业生态圈上,扮演著关键零组件供应商角色,却积极善用大数据来创新改革。它在提供给客户的产品上安装了无数传感器,可预测何时会坏,不只帮助自己及早维修,也可以做产业转型。因为他们就此变成一个资料应用的平台,而不只是硬件公司。

从这个例子可看出,企业要创新,掌握资料才是最重要的。

看资料的角度 才是重点

至于善用大数据做创新,硬件与软件的投资,都远远不如人才重要。在谈人才寻找前,首先我想要先定义,大数据研究到底是什么?才知道人才特质的需求在哪里。

简单来说,做大数据研究,就像拍一张照片,相机镜头常需要取舍,若想要前景清楚,后面就会模煳,反之亦然。同样的道理,其实重点不在资料,而是看资料的角度。

不过,有了大数据,科学研究的确跟著改变。以前爱迪生等学者做研究,是先有创新想法,才去找资料,毕竟当时资料搜集不容易。

现在不一样了,手机上电脑上,到处都是随手可得的免费资料,现在你要做科学研究,反而是先有资料,才去找想法,这就是大数据带来的创新关键。

善用大数据挖掘资料金矿,其实正可以为现在的年轻人,带来最好的创业与创新机会。毕竟新世代从小活在网络世界,更懂得善用各种相对低成本的资料来源,甚至可击败官方权威,在全球例子到处都有。

例如,阿根廷官方物价指数,因为当地黑市猖狂,难以采信。最后权威的《经济学人》杂志改用电商网站上的商品价格数据,反而更实时精准。

最近,一个年轻新创团队做的语言学习网站与App多邻国(Doulingo),就是善用大数据的范例,比传统教学更能掌握平常人学外文的状况。原来,该网站搜集了无数网友实际学习外语的资料,再用大数据分析最难学习的地方,改善教学法。

这也是为何Google花32亿美元,相当于台币1040亿元的超高金额收购一家做智慧空调的公司Nest背后原因。不是因为手机App操控物联网的冷气温度,本身有多大商机,而是上面有办法搜集许多人掌控温度的行为数据,善加利用可以为Google找到下一波创新的线索。

至于什么样特质的人才最适合当研究大数据的资料科学家?我听过有人要找程序设计师、或懂统计的人等。其实,现在包括台湾都有提供课程了。但是,这些学的都只是技能,不是真正换脑袋。做大数据是一个创新的过程,真的要换脑袋,调整心态,才能看到商机。

找人才 心态正确更胜年轻

至于创新人才,不一定非得年纪轻,重点是心态。我曾观察一群学生设计未来教室,结果规划中竟然是一个空间内还摆了很多桌机、有实体地图,难道他们不知道现在大家都在用Google地图?这群20出头的年轻人,表现竟像75岁老头。

我来台湾第二次,我感觉台湾的问题就是过去的模式太成功了,现在反而要创新有些阻碍,相较之下,其他在上次工业化没成功的地区,现在跑得比台湾快。要一直维持创新动力,首先就是不要放弃冒险的勇气。

【本文摘自远见杂志10月号;更多文章请上远见杂志官网
【立即购买远见杂志10月号

更多评论:草根影响力新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