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响力新视野(琪拉编译)
历史名城人潮拥挤,游客摩肩接踵。海滩上到处都是毛巾、躺椅和遮阳伞,根本看不到沙子。游客因醉酒闹事被捕。这听起来像是近年来欧洲众多过度旅游目的地(从巴塞隆纳到威尼斯)的典型夏季旅行景象,当地居民不堪其扰,纷纷走上街头抗议游客过多带来的负面影响。
但这种情况也发生在亚洲部分地区。在整个亚洲,一些著名旅游目的地正面临旅游业发展的瓶颈,这不仅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也破坏了最初吸引游客的著名景点。像是峇里岛、日本的京都或是普吉岛。
欧洲居民也面临同样问题,一年365天街道上都充斥著游客,许多当地居民感到无比厌烦。但问题不在于空间,欧洲大陆幅员辽阔,景点众多,许多地方都迫切需要游客来支撑当地经济。问题在于,太多的人涌向同一目的地的同一景点。
“京都绝对是我们这次旅行中最拥挤、最不喜欢的目的地。上山的时候人很少,但下山的时候却看到大批游客涌入。”一位美国游客说。她为了避开伏见稻荷大社的人潮,她们早上五点就起床了。她说,她们在京都的其余时间都花在了熙熙攘攘的人行道和拥挤的市场。“每个神圣的景点或历史遗迹都被穿著和服和凉鞋的非日本游客挤满了,他们都在忙著拍照发Instagram。”她说。
图片取自:(示意图123rf)
鲍尔曼将这个问题归因于几个因素,包括疫情后被压抑的需求、飞往越来越多亚洲目的地的廉价机票、许多国家(包括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印度和中国)不断壮大且渴望旅行的中产阶级,以及各个旅游局诱人的宣传活动。这就像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现在该如何收起来?
亚太旅游协会(PATA)报告称,亚洲旅游业已从疫情造成的停滞中实现了惊人的复苏。根据其最新的年中报告,东北亚地区(包括中国、日本和韩国)引领潮流,在2025年上半年实现了高达20%的旅游业成长。即使是像蒙古这样曾经偏远的旅游目的地,游客数量也在增加。
东南亚即将进入传统的旅游旺季,其中越南的旅游业成长尤为迅速。根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统计,今年上半年越南的国际游客人数激增了21%。
资料来源: Badly-behaved tourists create problems in Asia’s travel hot spot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