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廖伟翔

日前国民党以立院多数人力优势通过《长期照顾服务法》,然而其中包含《长期照顾法》与《长照保险法》,目前仅通过前者。国民党版本的法案编列120亿元,其中包含政府预算拨充、烟捐、基金孳息收入等等。而民进党则抨击应搭配税制改革,才不会使长照财源无以为继,入不敷出。财务问题,这是台面上最受到讨论的争议。

然而,《长照法》内容应包含三种长照模式,分别是居家式、社区式以及机构式的长照。目前的草案相当强调机构设立,然而当前已有诸多研究指出,若能有效维系年长者的社会功能,如居住在熟悉的家庭环境、邻里社区,或是提供足够的社会支持,能延缓年长者失能的速度。

国外针对长照的各种模式讨论已久,譬如日本推广的“在宅医疗”、荷兰的“失智村”等等。重点在于,我们对年长者照顾需求的想像,不能限缩于机构式的集中管理与照护,仅著重维系生理所需的物质条件,而忽略了年长者的社会与心理需求。

我们目前的《长照法》仍有机会扭转此进展方向,应从年长者的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的需求出发,创建完整的预防性支持,以居家与社区为核心,并因地制宜提出不同的可能方案。譬如日前“原住民长期照顾修法联盟”便提出,原民部落的特殊性一直并未受到重视与讨论,《长照法》仅以汉人中心思考,应纳入部落共管机制,才能找到真正有效的长照模式。

总结而言,长期照护的财务问题当然非常重要,必须考虑世代正义与财务上的可行性,然而长期照护的执行层次绝对不能仅停留于“现金逻辑”,政府的角色不应该是发钱让年长者去住安养机构,而是针对年长者的实质需求提供需要的服务。若能摆脱旧有的现金逻辑,改由服务为主的逻辑出发,并以年长者为核心进行思考,那麽应运而生的在地长照社区模式,甚至能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活络经济,这才可能使长照走得长远,并打造老有所终的理想社会。

原文:专栏/长照争议的核心不只是财源
※本文获“蕃薯藤 yam新闻”授权刊登,非经同意不得随意转载,更多请见:蕃薯藤专栏

更多评论:草根影响力新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