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根影响力新视野 吴娟瑜
有毒的人(toxic people),指的是一个无法让身旁的家人、伙伴和好共处的人,他们口出恶言、言不由衷,只会批评、抱怨、挑剔、咀咒、控制、情绪捉摸不定、幸灾乐祸、冷言冷语,甚至扬言追杀等负面行径。
四种消“毒”模式
有毒的人可能生理上有精神疾病,但不自知,也未经治疗,以致我行我素,造成旁人心惊胆跳,不知何时火山爆发,又要喷“毒”了。
有的则是心理上受过童年创伤,或是家庭教养不当,导致先发制人,总是用眼神逼人、用语言伤人,甚至用手脚打人。
有毒的人如果自知有错,能够诚心道歉,寻求医疗照护、请教心理咨商、早早解毒,不再伤害旁人,然而有的是总是骄纵无知,手指头指向旁人有错,使得关系交恶、长期不和。
如果遇到有毒的人,怎么办?
从人际关系确定亲疏远近,可以决定处理的方式,若是主管、同事、客户,那麽换个工作,避而远之,乐得清闲,但若是有血缘关系或是亲属关系又该如何面对?
有四种不同选择方式:
第一种:离而不即
例如,碰到恐怖情人,完全不可理喻的控制追踪,这时,尽快安排换住所、换工作、隐名埋姓,不再让对方有机会碰面,因为保命要紧啊!
第二种:即而不离
这是非理智的选择,偏偏这世上真有人如此“走不开”。有些得了“斯德哥尔摩症候群”(Stockholm Syndrome)(指被害者对加害者产生情感,还同情加害者)的人,默默承受语言暴力、肢体暴力、精神暴力,就是走不开。
第三种:不即不离
如果是得了精神疾病的家人,或是年老失智的父母,必须忍受他们无理谩骂,或是重复怪罪,任谁也受不了。
但是因为有著父母、夫妻、亲子、手足等关系,看到对方无助,乏人照料,当然选择“不离弃”,可是又长期受苦,最终忍无可忍,选择了“不即”的方式。
“不即”就是减少靠近,减少情感流露,因为精神受创严重,自身难保啊!
第四种:若即若离
这一种相处模式“有时靠近,有时远离”,这在许多婚姻生活中出现。
夫妻唇齿相依,日常生活摩擦多,为了孩子接送,父母看病,公司加班等事项,一言不合,加上疲累,必然大声争吵。现代女性在人格独立、情感独立、经济独立已经有了成长的雏型,明白在婚姻关系里,尽管老公是个“有毒的人”,生气起来会口不择言,但还不至于需要离婚,因此采取“保持距离,以策安全”的相处模式。
图片取自:(示意图123rf)
不让毒性发作
以上四种远离有毒者的互动方式,各有苦衷,也各有解套方向。
“若即若离”的方式最能掌控互动时的自主性,绝不让有毒者任意攻击。也就是做到如下三项自保之道:
第一:远离现场
警觉到对方即将“喷毒”,尽快离开现场,不必要受到这种“毒蛇效应”(被语言伤害而无法疗愈)影响,应尽快走出家门找朋友,带孩子出游等。
第二:独立空间
减少和有毒者在同空间。因为动辄得咎,自讨没趣,尽量在家中安排有个独立空间,只要门关起来,耳机戴上,眼罩挂上,自己就拥有被尊重的独立空间,减少被有毒者干扰。
第三:消毒活动
多接近正能量的人,也让自己定期做点“消毒”活动。可以阅读好书、看在线好影片、去运动、学瑜伽,自己“正能量”多了,回到家中至少“百毒不侵”一段时日,彼此相安无事,快乐一阵子!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