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少青

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说古代女人过年和现代女人过年时最爱做的事都一样,都是逛和看。只不过古代女人是逛庙会、看大戏,现代女人是逛商场、看大片。

文章虽有调侃,但也确实道出了一个基本的道理,那就是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尽管人们娱乐的具体的形式和载体可能有所不同,但人们娱乐需求的内在表现却是一脉相承的。

由此,我们不妨就说说过年。中国人过年的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关于“年”的传说,关于春节的形成,关于放鞭炮的习俗,关于吃,关于穿,关于拜年的礼仪,等等等等。不同的民族、地域在过年的习俗与形式上可能略有差异,但基本上不离家庭团聚、消灾祈福等基本规律。用节日的形式,为上一年做一总结,为下一年留下希望。

于是,每到春节之际,我们就总能听到长辈与晚辈之间在文化传承上的观念冲突。晚辈说长辈观念老套,长辈说晚辈人心不古。也经常会有民俗专家出来告诉大家各种“应知应会”,苦口婆心劝说大家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云云。

早些年,笔者听到这些声音的时候,也会经常感慨:是啊,我小时候过年不是这个样子的,那时候我们会如何如何。比如除夕夜一帮小孩子打著灯笼满街跑、唱歌谣,一家人要吃花生、嗑瓜子守岁,街坊邻居、亲戚朋友要串门拜年。后来,电视机逐渐普及了,电视上有了春节联欢晚会,除夕夜就渐渐变成全家人一起看电视了,孩子们不在一起玩了、街坊邻居不在一起串门了,这还算是过年吗?

后来,有人总结了,过年看春晚,这是新民俗,而且不分民族、地域,全国人民一起看电视,一起过年,举国同庆,这是大好事。可是,电视风光了几十年,人们看春晚又变成了调侃与吐槽,众口难调的同时,也真的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离开萤幕,选择其他形式了。而春晚本身呢,也随著时代的进步和因特网时代的到来,产生出越来越多的春节联欢晚会。除了央视春晚,文艺界有文化艺术届春晚,电影届有电影人大联欢,海外华人有全球华人春晚,普天同庆的有环球春晚,农民工有草根春晚,因特网界有网络春晚。今年,我甚至又看到了诗歌春晚、民谣春晚、微电影春晚,不一而足。

电视人是不是也该出来教训教训了:你们这帮人搞什么嘛,不乖乖在家看央视春晚?这当然不会,玩笑罢了。但我们用历史的眼光看,所谓过年的习俗也是一直在发展变化的,现在过年的方式和我小时候不一样,那我小时候和我父辈小时候也不一样,他们又和他们父辈不一样,这是历史的规律。

未来,随著人们价值观更加多元、生活方式更加多样化,过年的方式也许会更加五花八门,但人们热爱生活、用节日的方式祈福迎祥的内在诉求是千古不变、一脉相承的。就如古代女人逛庙会、看大戏,现代女人逛商场、看大片,未来女人会依然是逛、看,只不过逛得更嗨、看得更美。

更多评论:草根影响力新视野

延伸阅读:
过年回家,一场灵魂救赎的仪式
【忠于本份‧平凡人生】文集《职场篇》
大学生回来了
【忠于本份‧平凡人生】文集《成长篇》
火车飞侠-回想当年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