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蓉萍

位于中山商圈内的赤峰街逐渐发展出特有的文青时尚风,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朝圣,像是“台湾好,店”和“小器”,就是外国部落客大力推荐的特色小店。

台北市的中山商圈是一个带有浓厚日本情结的多元商圈。如果往东把“条通文化”也涵括其中,这商圈就更具日本特有的风尘味了。也因此,许多的日本商务客喜欢在这个区域出没,影响所及,来这里的日本观光客自然也就更多了。

而正如台湾人到日本观光已经从世界级的名胜景点转入地方小镇一样,日本观光客到台湾旅游,也开始走向精致化和个性化。在台北,他们现在最热中造访的一个地方,就是在商圈西边的赤峰街。

赤峰街称得上是没落老街复兴的经典案例,这里有不少年轻人带著想法新开的时尚服饰店、工作室、咖啡厅等,同时也有阿公时代就开的历史悠久的茶行、柑仔店、麻油店。而这些新旧协调错落的店家,在中山商圈人潮西进的带动下,慢慢形成了赤峰街特有的文青时尚风,也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朝圣。

这其中还有不少外国部落客大力推荐的店,像是“台湾好,店”和“小器”,就是各国年轻旅人喜欢来的两家店。

小器柔化赤峰街
小店的职人精神 传达生活的美好

对日本人来说,这种新旧交错的小巷弄,正是日本人的最爱。但是除了台湾味之外,日本味十足的“小器”,也是他们会来造访的小店。走在赤峰街巷弄间,会发现绕来绕去,好像常看到小器的店,因为这里有六家店─小器公园店、小器艺廊、小器食堂、赤峰二八、小器梅酒屋、小器生活料理教室,各有不同功能。

赤峰街还没暴红前,小器已经进驻这里。小器生活创意总监江明玉回忆说,当时台湾并没有这种生活用品的商店,而她自己对日本器皿类一直很有兴趣,于是基于一个单纯的想法,就是开一家“小”店来卖“器”皿,一家雇用一位店员就够的那种小店。2011年她在赤峰街看到一间店面要出租,而且附近环境清幽,于是2012年5月,小器在这里开了第1家店,但没料到,4年后,光是在这个小小的区域,小器已经增加到6家店。

掀开亚麻色的暖帘,拉开小器公园店的门,仿佛置身日本的工艺店。无论杯、盘、锅、碗等所有生活道具,虽令人眼花撩乱,心情却又能顿时沉静下来。江明玉说:“我们现在经手的品牌有一百多种,商品甚至可能有2、3千项,但是原则很清楚,就是简单、好用。”

江明玉之前曾经受朋友之托填过一份问卷,问卷内容是要了解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会注重哪些因素,她惊讶地发现,答案中竟然没有“好用”这个选项!她说:“台湾现在很多文创产业或文创商品,都在强调设计感,可是我不会想买一个有设计感却不好用的东西回家。”

如果是艺术品或饰品自然另当别论,但如果它是一个花瓶,有特殊又美观的造形,却不能插花:每天都要用的马克杯,把手却不好握,这样就完全失去设计的原始意义。

现代人居住空间狭窄,生活也忙碌,因此“好用”的重点,还包括是不是好收纳、好清洗,这些实用性的功能不能次于它的设计。好看只是最后的加分,这就是小器的选品最高原则。

目前小器最受欢迎的三个品牌,分别是SSS、东屋和松德硝子,这些都是和小器独家合作。由于之前就有合作关系,尽管现在生活用品店愈来愈多,这些商家都是职人手作,无法大量供货来拓展市场,而且日本人也慎选合作对象,因此小器仍有优势在。例如SSS的概念是强调生活道具的创造,在铁、漆、铜、木等各领域和地方上的名工匠合作。东屋则借重职人技术,用现代的手法诠释传统的道具,实用与美学兼具。松德硝子是一家1922年创业的灯泡工厂,现在将技术应用在玻璃制品上,能生产出极薄又厚度均一的玻璃器皿。

不只卖设计 也是社区好厝边

店内的品牌多数是江明玉自己看过并挑选,但她也会听不同的声音。毕竟是零售业,客人的需要还是要摆第一,只要不违反品牌精神,即使不是她的菜,只要客人可能喜欢,一样会进口。

小器赤峰街的6家店,其实是一个器皿的循环和延伸。小器艺廊做的是有关器皿的展览;赤峰二八除了器皿之外,还销售浴巾、衣服、花艺等家用品;小器食堂贩卖使用这些器皿的日本家常料理,它的开放式厨房,让顾客吃得安心;相关企业出版生活风格的书,于是开了料理教室,让料理书的作者亲自教授如何做菜,同时也用到小器的器皿。

至于梅酒屋,是因为梅酒或果实酒是很生活化的饮品,也没有太深奥的学问,用餐时可以让气氛更融洽。除了日本的生活道具之外,小器也开始开发台湾的原创商品系列,目前有水果杯、生肖杯等商品,在日本的CLASKA商店也可以买到。

4年来小器的业绩稳定成长。或许赤峰街有一时的加分效果,但对小器来说,坚持简单实用的风格,为日常生活带来美好,才是永久生存之道。

台湾好,店 出卖好台湾
搭本土好物平台 架国际交流空间

两个年轻女孩专心地坐在小椅子上,在明信片上写著字,然后投入邮箱,还不忘来个自拍,证明到此一游。这是“台湾好,店”内的一景。来自香港的Rachael说:“我们很喜欢台湾,也来过很多次,各大旅游景点都去过了,之前最常去的是东区,这次想去些不一样的地方。之前上网查到赤峰街有很多特色小店,所以特地来这里看看。我发现这个地区很安静、很有设计感,展现台北市不同的面相。”

“台湾好,店”是台湾好基金会于2009年在中山捷运站附近开设的店,店长叶莉慧回忆选定这里开店的经过,当初希望找有文艺气息的街道,又负担不起太贵的房租。经过这附近时,发现这里有价值百万的绿色景观,前面的线形公园很僻静,又有蘑菇这个好邻居,于是决定在这里落脚。

“台湾好,店”的规画方式是,1、2楼展售商品,3楼提供信息。“台湾好,店”可以说是1个贩售的平台,了解各产业和店家的故事后,帮他们“说故事”,在商品旁附上简单的说明,让消费者知道商品来自哪里、代表什么意义,这样不但对外传递了台湾文化,同时也方便游客挑到有台湾特色的伴手礼,并对地方社区和部落有所回馈。

例如琼崖海棠吊饰,是由台东县知本乡法拉撒工坊制作,果实种子经过简单加工就能展现原始和天然的美感。法拉撒是卑南族石头的意思,这个工坊会将捡到的石头彩绘制成饰品、用银杏果制成钥匙圈等,实用又有特色,尤其受欧美人士喜爱。

环保也是诉求的重点,例如2楼的木椅是漂流木制成;日本观光客偏好的串皂,即是台东县池上乡秋菊皂坊将废油再利用所制成,3个肥皂串在一起,吊在浴室还能当芳香剂使用。

3楼则特地设置了一个旅人空间。工作人员指出,这里对外国朋友提供旅游信息和协助,让观光客在这里休息、喝杯茶,还能免费寄一张明信片回国。根据统计,每星期寄出明信片的人平均100多人,其中以日本观光客居多。台湾的观光客也可以在这里搜集旅游和艺文信息,达到交流的目的。

今年迈入第8年,可能有1、2次损益接近打平,其余时候都是赔本经营这家店。不过这家店更重要的使命是让大家认识台湾。刚开店时,外籍 消费者大约占1/3,现在上升到2/3左右,其中又以日本人居多,但也不乏来自香港、东南亚、韩国和欧美国家的人士。让叶莉慧印象深刻的是一位罗马尼亚人,“他在台湾学中文,因为太太要从家乡来找他,因此他要先做功课,在台北市内找到值得带太太来的地方。”“台湾好,店”正是可以看到台湾地方特色的店铺。

不只卖好物 也是旅人新空间

多年下来,这家店不只是做买卖的商家,甚至成为国际交流中心。日本311大地震发生后,台湾人热心捐款达到200亿日圆以上,让许多日本人非常感动,也付诸实际行动来感谢台湾人的善心。当时有1位30多岁的日本人,特别到“台湾好,店”,腼腆地从背包里拿出一些用友禅纸剪成爱心形状的贴纸,对店员说:“能不能麻烦你们在台湾人买完东西以后,帮我们送这个爱心给他们?跟他们说,这是我们要感谢台湾人对日本的资助。”

当时还有1个日本年轻人,把日本国旗和台湾国旗贴在一起,旁边密密麻麻地签满了名字,希望挂1面在“台湾好,店”的墙上,一定要让台湾人感受到日本民众的谢意。

外人眼中的台湾,有善良的人民、丰富的物产、纯朴的生活。叶莉慧指出:“我们不一定要大家来店里消费,我们真正希望的是大家支持在地的小农和地方的发展。”现在愈来愈多企业在送礼时,会支持这些在地企业,协助他们用自己的力量改善自己的生活,同时台湾好物受到重视、地方文化得以传承,符合台湾好基金会设立的初衷。

本图/文由“财讯”授权刊登,非经同意不得任意转载。
原文出处:赤峰街 打铁老街新表情 文青特色店隐于市 台湾小店》 繁华街灯外的观光客朝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