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在12岁就买了第一张股票、甚至还赚了3000元?如果说这个人打造出硅谷最火红的金融科技新创,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零手续费的股票交易应用程序“罗宾汉”推出不到3年,估值就突破13亿美元、半年内活跃用户翻倍超过2百万人,就像童话故事中行侠仗义、劫富济贫的英雄罗宾汉,让股市不再只限于有钱人,而是年轻人也能触手可及。

 

创新点:特尼夫成功推出好产品的关键是,他专注在把脑中的想法实现,而不是一直想即将面临的困难。

 

原文出自《数码时代》。原标题:现代罗宾汉,让买股票不再是有钱人专属游戏:威拉德.特尼夫。数码时代为科技媒体,每日聚焦全球、中国及台湾等地区最新的科技、网络数码行销、品牌及设计等议题。

 

12岁买第一张股票

今年刚满30岁的特尼夫,接触股票交易的时间比多数人来得早。早在12岁那年,他就自己买了掌上电脑制造商Palm的股票,更因此赚了1000美元,也让他对股票交易更感兴趣。他还记得第一次收到投资人信的感觉,觉得自己就像公司的老板。

特尼夫的爸爸是经济学教授,也是创业者,在保加利亚的时候开了一间旅行社,接待国外旅客观光。不过最像的地方还不只这样。他爸还在念书时,常常偷熘到图书馆地下室,看当时被列为禁书的西方经济思想书籍,父子同样对体制有点反叛性格。

对算法特别有一套的特尼夫,一手打造Robinhood最初的软件架构。不过,特尼夫不是一开始就想要创业,甚至是走跟创业南辕北彻的“理论派”。他曾说,之所以选择念史丹佛大学物理系,就是因为对探索宇宙起源、物体本质这类的理论性问题深深著迷,而之后转系到数学系,是因为发现史丹佛大学的物理系太“实作”。“在做数学时,理论上脑力可以100%完全转换成生产力,而你只需要一支铅笔和一张纸。”他说。

而原本已经立志要朝数学家发展的特尼夫,却因为现代金融史上的两件大事,彻底改变他的人生:先是从数学家变创业家,再从大型金融机构的合作方变对立方。

 

两大金融事件影响他

大学毕业后,特尼夫到UCLA数学系当研究助理,准备成为数学学者。同时间,金融市场正在发生巨大变化,2008年雷曼兄弟倒闭、金融危机爆发,算法交易迅速成长、金融市场走向自动化,也让特尼夫和他的创业伙伴拜基.巴特嗅出其中的商机。不过,他们一开始的事业,和罗宾汉可说是在天秤的两端:替大型避险基金和银行机构打造自动化交易预测软件。

抓到市场缺口,他们的公司平步青云。不过此时,金融市场再度发生变动。2011年,占领华尔街运动,他们发现很多人对金融系统失去信心、且金融市场的信息不透明,更让股票交易成为有钱人的游戏。这不禁让他们重新思考创业的目的,难道只是“让前1%的富人变得更有钱”吗?于是,就算公司已经开始获利,他们仍毅然决然关掉公司,从头设计一个更平等、门槛更低、不限于有钱人的股票交易工具,也就是行动优先、操作简单且零手续费的“罗宾汉”应用程序。

 

(图片截取:数码时代

 

一次专注一件事、相信自己

“罗宾汉”在成为估值13亿美元的独角兽前,从发想到产品真的上线,中间经过两年的低潮期,不只是不被看好,甚至根本没人关注他们在做什么。特尼夫观察,很多新创在这时候就会阵亡了,“绝大多数的人在他们还来不及证明自己的理念时,就失败了”。

让他们撑过来的原因,除了创业团队的互相支持,特尼夫提到,创业早期最需要的就是“专注”,专注在如何把脑中的想法实现,而不要想即将面临的困难。他分享,在产品做出来一年前,每次他想到“罗宾汉”时,他想的不是电脑里的程序代码,而是想:“如果有人用这款app、按按钮就能买股票,这会是什么样子?”

“一次做三件事的表现,永远不可能比一次做一件事的表现一样好。一项超级成功的产品,通常是能够非常深入的解决一个特定的问题,而不是解决好几个小问题。”特尼夫说。

另外,比起其他类型的新创,金融业面临更严格的监管,需要一定资本额才能通过核可标准。产品都还没发布、就要先说服投资人掏钱,也让他们吃了不少闭门坑,至少被拒绝75次。不过,最后他们成功在种子轮募得300万美元,获得Google Ventures、Andreessen等著名投资机构,以及饶舌歌手史努比狗狗的投资。

故事中,罗宾汉劫富济贫、对抗强权;现实中,特尼夫降低股票交易门槛,让资本不多的年轻人也能踏进股市,并扭转传统金融机构的信息不透明。而股票交易只是他们的第一步,有一天,Robinhood将能做到所有银行能做的事,而且更快、更好用、更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