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要挑选这篇文章】

考上第一志愿后自杀、跳楼的新闻似乎都没有停止过,每到了考试放榜后,有时都会看到不幸的事情发生。大家都在吵小孩想不开是谁的错,但却很少人从根本、从日常生活去了解小孩的表现。许多家长会对“叛逆期”特别头痛,但咨商心理师陈志恒要告诉我们的是,过度“乖”的小孩比会叛逆的小孩更该被注意。

(责任编辑:张舒婷)

最近接连有几位高一的孩子跟父母吵著要休学,家长来学校找导师讨论,又被导师“请”到辅导室来跟我聊。父母常常很纳闷,从小到大孩子的读书都不需要师长担心的,怎么现在却出状况了?

这让我想起每次与家长联系时,常常会听到父母抱怨道:“奇怪,他以前都很听话的,现在怎么变成这样子了?”

家长说:“他之前都很乖的,是不是进入叛逆期了?”又说:“高中才开始叛逆期,会不会也来得太晚了?”这真是让我感到啼笑皆非。

叛逆期来得太晚?

“叛逆期”不过就是一种青少年时期常见现象的描述。指的是孩子正从依赖走向独立,从顺从走向自主,与父母不再总是同调,出现更多自我的主张,用各种离经叛道或不容易被接受的方式试图掌握人生的主导权,因而与父母之间出现紧张甚至冲突的互动关系。

这段时期的青少年在大脑与身体发育上历经极大的变化,心理上又急于证明自己已经长大,因而时常冲动、易怒,火爆的脾气与言行常让大人感到似乎是为反对而反对,因而把这种种的现象统称为“叛逆”。

然而,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从人类身心发展的角度来看,所谓叛逆,其实就是一种“长大”的过程。

因为,人终究是要走向独立的,终究是要发展出自己的世界观,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以及追寻自己的梦想的。

不是摆烂,只是遇到困难了,需要帮忙

许多家长很得意,自己的孩子在国中时没有经历“叛逆”的阶段,认为是前世烧好香,甚至沾沾自喜,却不知道真正的风暴还没来临。而当孩子过几年后突然出了状况,往往是无预警的,便让做父母的措手不及,也完全摸不著头绪。

“我的孩子怎么变懒了、摆烂了?”

“这小孩变坏了,以前不是这样子的!”

家长们急于想找出原因,但言语间却透露著难以接受孩子变成如此陌生的面貌。我告诉家长:“他们不是变懒、变坏了,而是遇到困难了,需要我们帮忙。”

在我辅导学生的实务经验中, 那些从小到大就一直是乖顺的好孩子,各方面都不需要大人操心的学生,有时候却像是个未爆弹。没在高中阶段爆开,也会在大学甚至就业之后炸裂。

身体化症状背后的心理故事

一个高一的女孩子,就读当地甚有口碑的高中,令父母相当有面子。一个学期过后,这女孩时常上课到一半,便因为身体不舒服而到保健室去休息。

一开始是一星期一到两次,后来天天总要到保健室报到个一、两节。不舒服的原因有时是头痛、有时是胸闷、有时是胃痛,有时却是莫名的虚弱,但总是躺个几节课就又好了。

学校的护理师眼看这样不是办法,导师也发现这孩子缺课情形越来越频繁,于是和家长联系,请家长带去医院做检查,却怎么样也查不出个病因来。

后来,这女孩开始请假在家不来学校了。先是一个星期缺课一天,慢慢增加到两天、三天……。当然,原来名列前茅的课业成绩,也一落千丈。家长索性带到医院身心科去就诊,医师研判可能是忧郁症的前兆,尚不需要药物治疗,建议学校安排心理辅导,于是学校辅导教师开始与这女孩子接触。

会谈初期,这女孩很配合,有问必答,但敏锐的辅导老师知道,很多信息有说等于没说。在一次的谈话中,辅导老师拿出蜡笔与图画纸让女孩随意涂鸦。画著画著,女孩的泪水止不住地落下了,沾湿了画纸。画纸上画著一个面具,还有燃烧著的火焰。女孩说,她想把这面具给烧掉,她不想再戴著面具过生活了。

原来,多年来,这女孩一直在扮演著人见人爱的好孩子角色。国中毕业时本想念职校,稍微透露自己的想法便被父母拒绝,之后就不再提起,顺从父母的心意升上了普通高中。高中时延续乖孩子的言行,但内心却因为不喜欢高中的课业而痛苦万分。

这痛苦不能说,说了就不是乖孩子了,会惹父母担心,被父母认为是偷懒、不努力。 不能言说的意图与情绪,便透过身体病痛来表达。那不是装病,是千真万确的不舒服;那身体的症状不只是不舒服,而是内在无从发声的情感的代言人。(推荐阅读: 拥抱内在小孩:让你身心超支的认同上瘾症

有话不能说、有情不能感,便用身体来代言

这是个因心理因素产生身体化症状的典型案例。与高中阶段青少年有够多接触的教师或心理助人工作者应该都不陌生。故事情节或许有些不同,但问题演变的主轴却常是类似的。

令人纳闷的是,为什么有意见不能表达,为什么总得当个绝对顺从父母的乖孩子才行?有话就直说,有心事就直讲,难道不行吗?

所有的行为背后都有正向意图;任何身心症状的持续,背后也都在维持著某种功能。 常见的是:父母关系长期紧张,孩子用顺从懂事来照顾父母的情绪;父母一方长期遭到另一方暴力以对,孩子用乖巧听话来支持父母中弱势的一方,成为他的情绪伴侣;手足中有人死亡、残疾或犯罪脱序,孩子用表现成熟来安慰父母的难过与遗憾。 这些 乖巧、顺从、懂事与成熟的背后,都是孩子企图对父母表达爱与忠诚,或者恐惧与父母之间那份爱的链接断裂消逝。

那些不能表达的想法,往往是与父母想法相左的意见;那些不能表现的情感,常常是父母无力承担的情绪。凡事都不愿见到父母反对,凡事都不希望被父母拒绝,当然不能有主见,也当然不可能叛逆。

放手让孩子叛逆吧!这是自然的成长过程

说穿了,孩子一路乖到底,一直都没变,该叛逆没叛逆,该有自己的独立想法却都“爸妈说了算”,该自己做决定时却总是顺从父母的安排,几年的经验告诉我,不但不要高兴的太早,反而值得我们担忧与正视。

做父母的永远要体认,孩子终究有一天会开始与父母争夺人生大小事的主导权。这不但是孩子成长过程中自然与必经的历程,也是身为父母者需要面对的功课。 好好度过这一关,彼此都会有所学习与成长,未来的关系会更具支持性与滋养性。

处于叛逆风暴中的孩子,正在向父母宣示自己已经长大,有著时常失控的情绪。父母要懂得逐渐放手,支持孩子的独立思考,同时用温柔与支持的话语,为孩子易失控的爆怒言行踩煞车。

而孩子到了青春期尾巴仍然唯父母命是从,没展现出任何对立反抗的言行,可千万别抱著孩子是来报恩的心态而感动不已。或许得好好检视家庭关系中究竟发生什么事,让孩子失去了表达的机会,没办法在心理上真正的长大,成为那不被自己允许叛逆的乖孩子。(推荐阅读: 自在父母学:亲爱的家长,放弃掌控,还彼此自由吧!

爱心理粉丝专页

延伸阅读

别再叫小孩乖乖听话!心理学证实:越“乖”的小孩长大后越容易遇到挫折
 总是想著“到底有谁在乎我?”——不幸福的家庭带给孩子的 6 种阴影
 把时间都留给小孩其实是错的!法国妈妈“不牺牲自己”也能教出超自律的小孩

(本文经合作伙伴 爱心理 授权转载,并同意 VidaOrange 编写导读与修订标题,原文标题为 〈 自在父母学:他一直都是乖孩子,才是奇怪的事情 〉。图片来源:Visual Hunt,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