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劉益首

全球關注美國是否加入以色列對伊朗的攻擊之際,《華爾街日報》17日一篇社論指出,如果美國不在毫無爭議的空域中,協助其最堅定、最忠誠的盟友之一(以色列),完成消除伊朗核威脅的任務,此舉傳遞給中國的訊息將是「美國不可能會出手防衛台灣」。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台灣應如何看待?

這篇《華爾街日報》的社論反映出一種戰略連動的觀點,即美國對其盟友(如以色列)的軍事支援態度,會影響其他潛在衝突地區(如台海)的威懾效果。這種論述背後有幾個核心邏輯,台灣值得審慎思考與因應。

為什麼《華爾街日報》會這樣說?

  1. 盟友信任的連鎖效應:
    • 以色列是美國在中東最親密的盟友之一,如果美國在以色列面對生存威脅(如伊朗核武)時選擇袖手旁觀,其他美國盟友(包括台灣、日本、韓國)可能會懷疑:在危機時刻,美國是否也會對自己見死不救?
    • 這會動搖美國全球盟友體系的信心。
  2. 對手觀察的「信號效應」:
    • 中國、俄羅斯等對手會從美國的行為中解讀其戰略決心與紅線。
    • 如果美國被認為「不願為盟友出手」,中國可能會認為美國在台海衝突中不會直接軍事介入,進而提高冒險意願。
  3. 戰略模糊與威懾失效的風險:
    • 美國對台政策長期採取「戰略模糊」──不明說會不會出兵防衛台灣。但這種模糊政策需要靠日常外交與軍事行動來維持可信度。
    • 若美國在其他區域表現出猶豫,會削弱這種模糊政策背後的「可信威懾」。
ADEY1823
圖片取自:(示意圖123rf)

台灣應如何看待這種觀點?

  1. 不能單靠「美國保證」:
    • 美國的安全承諾雖重要,但最終仍需取決於其利益衡量與國內政治。
    • 台灣必須強化自我防衛能力與全民防衛意識,降低外界對台灣安全完全倚賴美國的印象。
  2. 注意戰略連動性,但不必過度恐慌:
    • 中東與台海情勢雖然有關聯,但本質不同:台海攸關印太戰略、晶片供應鏈、美日安保體系,對美國戰略價值更高。
    • 不代表美國對以色列態度就會「一模一樣」地套用到台灣。
  3. 爭取國際支持、多元安全夥伴:
    • 台灣應強化與日本、澳洲、歐洲等民主國家的安全互動,擴大國際對台海和平穩定的投入與關注。
    • 善用國際媒體與輿論,讓世界清楚知道,台灣若遭攻擊將引發全球性的經濟與政治震盪。

總結來說這篇社論反映的是一種美國內部保守派戰略圈的觀點,強調「如果現在對以色列軟弱,將來就無法威懾中國」。這種論述值得重視,因為它揭示了美國決策者如何在全球戰略棋局中連結盟友信任與敵手威懾的關係

台灣應持續觀察美國對外政策的走向,但最重要的,是建立自己可以撐得住第一擊、防得住初期攻勢的能力。只有這樣,美國才更有可能「選擇」幫助台灣,而非因為「道義」而陷入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