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汉华
2月21日,从中研院院长翁启惠技转糖蛋白技术而进行乳癌疫苗试验的台湾浩鼎,解盲结果不如预期,第二天,股价从708元一路下滑,3月份股价甚至曾跌破400元。
翁启惠因为技转浩鼎,说明解盲没有失败而遭质疑是否立场不公正,外界也怀疑他的女儿翁郁琇购买浩鼎股票的资金来源,争议不断。
浩鼎风暴再起,生技业屹立不摇?
历经这一震荡,大家急切想了解,生技业还有可能接棒信息科技业,带领台湾站上国际舞台吗?在老化严重的台湾,国人生产的药品和医疗器材,能延长大家的寿命吗?
浩鼎一时造成社会纷扰,外界联想,生技产业为何营业额低,竟能创造高股价?但是,持平而论,在过去十年,生技业已是台湾少数持续成长的明星产业。
生技类股总市值 四年飙涨近三倍
“台湾的生技业近十年复合年成长率是6.77%,超过GDP成长!”行政院科技会报办公室副执行秘书丁诗同表示,2014年的整体营业额是2886亿元,十年内倍增,前景不可小看。
其中,医疗器材的成长最引人注目,这十年成长率达8.52%。“螺丝钉从一吨一吨卖,变成一颗一颗卖!”科技会报生卫医农组主任林治华笑著说,过去做螺丝钉的业者是传统的工具机,转型做复健机器人后,价值大大不同。
台湾社会在过去十年对生技业有著美丽憧憬,也来自于投资大众的青睐,股市就是指标。
看看2010年到2014年,生技类股上市柜家数,从48家增加到88家,四年之内多了40家,总市值从2188亿元增加到6377亿元,成长近三倍,2015年还超过8000亿元。
生技类股在台股占比,也从0.85%增加到2.16%。光是2015年,市值超过百亿者就有19家。
根据《2015生技产业白皮书》,到2015年6月为止,已有87家业者被政府审定为新药生技公司,共生产209项产品,有28项获上市许可。
眼看生技产业表现亮眼,2015年,行政院更喊出“生物经济发展方案”,纳入制药、医材、健康照护、食品安全、农业等产业,预估在2020年,产值可占GDP的14%,在2021年,上看4兆元。由此可知,政府是生技业的最大推手。
“台湾发展生技,是跨党派,不分蓝绿、不分政党的,”曾任工研院院长,在1999年创立工研院生医与医材研究所的台湾生物产业发展协会理事长李钟熙观察。
回首1980年代,行政院想要发展B肝疫苗产业,未料失败。1990年代,政府陆续成立国家卫生研究院、医药品查验中心。
2000年政党轮替,立法院在2007年通过“生技新药产业发展条例”,首次松绑法规,让生物科技研发逐渐起飞。蓝绿两党并相继推行“两兆双星计划”“生技起飞钻石行动方案”,在政策上大力扶持。
“就像拼图一般,生技业的蓝图,一块块拼了起来,”李钟熙回顾生技业的发展时表示,过去十几年来,政府一步步营造友善环境,让生技产业在台湾逐渐茁壮。
以民间资金来说,2014年生技投资额达458亿,比前一年增加9%,其中,10亿元以上的投资案就超过一半。
“回想2005年,我要投资国内生技业时,还被人取笑!”上智生技创投总经理张鸿仁说。但后来他发现,投资国内的绩效更胜国外,便从2009年开始,放弃国外,专注国内。
不是只有民间投资获利,行政院国发基金也尝到甜头。
其实,早从1980年代,政府就一路支持业者制作B肝疫苗,30年之后,国发基金对智擎、国光、永昕、太景等13家生技家业者,已经直接投资29.2亿元,目前股票已值115亿元,获利近四倍。
新创生技崛起 法规制度功不可没
回顾台湾生技业会蓬勃发展,2007年通过的“生技新药产业发展条例”是重要关键。
过去台湾的高科技产业,因享有优惠才能快速发展,可是生技产业却没有,新法令通过后,可鼓励业界投资,包括让生技公司享有定额研发免税、发明技术的人还能进入董事会执行决策,分享营运成果等。
资金市场的设计是第二个关键。
“兴柜更是一个伟大的发明!”上智创投总经理张鸿仁表示,这个制度让还没有盈余的新创生技公司,能够向社会集资,从事研发,这在其他国家很少见。
2002年,柜买中心展开兴柜交易制度,2007年首次出现“生技医疗类股”一词,2015年底,生投股市值在柜买已占比增加到22%。
张鸿仁以生产长效关节炎药物的台湾微脂体公司为例,在2011年,每股亏损7.3元,以68元上兴柜。第二年,他们以158元挂牌上柜,2013年,现金增资达1亿美元,刷新生技业新高纪录,股价也高达440元,民众因为抽签而冻结的资金,还创下150亿元的巨额。
“除了台湾,只有美国那斯达克能够如此,”台微体总经理叶志鸿表示。
原来台湾的兴柜制度是参考那斯达克。1998到2002年担任上市柜审议委员的李钟熙,时任工研院副院长,他发现那斯达克的生技公司若来到台湾,因为还没赚钱,有2/3不能上市。
“生技业像跑马拉松,没有资金,体力不会好,这怎么跑?”他说。
为了帮生技业筹资,他建议当时也是审议委员的工业局副局长何美玥想办法,于是,经过修改,通过“科技类股”上市,研发型公司具有市场性的产品,即使不赚钱,也可公开发行。
果然,热闹的资金行情,让国外注意到了。2014年,台湾被《科学人》杂志评选为全球生技领域排名第17,赢过日本,2015年排23名,其中一项重要评估指标就是资金和投资额,相较过去,排26名,已有进步。
后起之秀接棒,生技能攀上高峰?
台湾生技业突飞勐进,和海外生技人才近年相继回台也密切相关。由于2000年之后,美国大药厂缩减研发和人事成本,改以外包方式开发新药,间接促使任职其中的台湾生技人才陆续返台。
更有海外大咖级的创业人,因对故乡的感情,加上行政院官员多次到海外揽才,纷纷响应“生技起飞钻石行动方案”,返台创业,甚至设厂。
例如在美国创办Ivax学名药厂,卖给全球第一大学名药厂Teva的许照惠、曾创办全球第三大学名药厂的泰福生技董事长赵宇天、全球第四大学名药厂的安成药业创办人陈志明、在那斯达克挂牌的Impax药厂创办人许中强,都把经验带回来。
也有的海外专家返台,在工研院、国卫院、生技中心等研究机构进行研发,再技转业界,甚至共同设立衍生公司,2008年由国卫院和杏辉药业共同成立的杏国新药,便是一例。
生医所一条龙服务 协助技转扎根
“今年下半年,还有衍生公司,”曾在礼来药厂工作,研发制作肺癌药“爱宁达”的国卫院生技与药物研究所所长石全表示。
国卫院已开发14个糖尿病、肠病毒、癌症、肝炎等候选药物,其中四个已技转,将拿出另五个依杏国模式和业界再合作。
如同国卫院发展新药,成立30多年的生技中心也著重药物开发。曾任职国际药厂、自美返台的执行长甘良生说,每年4月举办产学说明会,总能吸引上百名业者。2011年至今,他们已经技转石莲花药物、抗癌注射剂、肾炎植物药等七项。
至于工研院,则以医材为技转重点。生医所所长邵耀华表示,自2011年至2015年,已技转糖尿病肾病变检测等九项技术。他们与镱钛科技衍生成立台湾微创医材公司,开创国内嵴椎医材产业,已有2000多人成功使用人工骨材。
为了让技转扎根,生医所近三年提供服务,完成技转后,研发专家到生技公司,训练员工,协助做出产品。邵耀华发现,此举大受业界欢迎,每年辅导的家数有300多家,超过预期,收到的服务费比技转金还要多!
最大挑战是人才 从国外带回经验
台湾的生技产业,有了资金、人才,加上法规松绑,过去十几年来真的从无到有,做出成绩。
根据生技中心统计,生技业者在国内外进行人体临床试验的新药项目已有170多个,其中取得美国FDA进入试验者有57项,29项进入二期临床试验,三期的有九项,业者至今还开发了七项药品,在国内外上市。
至于医疗器材,发展更比药品快,扮演出口的主力。血糖计和试纸是营业额的重要来源,泰博生技就在2014年缔造25亿元,创下新高,生产隐形眼镜的精华光学,满足不同人种的眼球需要,更是全球最大的代工厂商。
接下来最大挑战是人才,政府也在准备。从2009年起,科技部和美国史丹佛大学合作,培养台湾人才,次长钱宗良表示,目前已35人前往史丹佛完成训练,其中有医师、工程师,成立十家新创公司。2013年至今培训479人投入研发。
他认为,这些人才到硅谷取经,带回创业经验,能够提升国内产业水准,如今他们的新创公司实收资本额累积已有6亿元。
希望这些后起之秀能接续海外华人返台创业的风潮,将台湾的生技业带向新高峰。
【本文摘自远见杂志4月号;更多文章请上远见杂志官网】
【立即购买远见杂志4月号】
更多评论:草根影响力新视野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