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响力新视野 文:鲁力立 图片来源:nipic

上海美食是以甜著名。比如北方人一向都无法理解的肉食必加糖的口味,以及保留八十年代传统的副食品商店中琳琅满目的老式糕点。而把二者结合的完美之物必属生煎。

生煎是一个奇怪的词汇,介于动词和名词之间。而在江浙一带,所有人都明白它是生煎包的代名词。生煎包和普通的包子不同。一是在于其馅料只有肉馅,且必为甜口。二者生煎包中必有汤,以咬一口汤汁溅出为上乘。三者则特别在其做法不同于普通的蒸,而是靠油煎,以底部脆香焦黄为佳。淋上葱花和黑芝麻,注定生煎包和普通包子之间口感的差别:肉滑汤浓、香气四溢,嘎嘣脆酥。

做生煎和吃生煎都是讲究。由于生煎包进了滚烫的鲜汤,功夫不到家的师傅是不可能煎得滴汤不漏。而不会吃或心急的人,囫囵一咬,嘴巴自然是要被飞溅而出的汤汁烫伤。所以,会吃生煎的老上海人,则会用调羹先托住生煎,轻轻咬一个小口,让汤汁缓缓流出。待稍微凉时,一吸而尽。所谓先喝汤在吃肉就是这个道理。不过,恰巧因为这种特别的吃法,生煎包也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品尝者。

上海人对生煎的情有独钟始于百年前。老上海茶馆就兼营生煎馒头。后来,人们在不品茶的时候也思念生煎包的味道,于是渐渐成为了主食和正餐,成为街头小吃的热捧。不过,有趣的是,上海人称包子为馒头,而肉包子则是肉馒头。所以,早年只有生煎馒头。百年的演变,让馒头和包子的混淆都变得云淡风轻,现在的上海人只需要“生煎”二字便足以勾起垂涎欲滴的欲望。而且随著需求的旺盛,生煎个头也越来越大,以至由传统的"一两四个"变成"一两一个"。老上海的“大壶春生煎”至今是老辈上海人口中的美谈,而现如今恐怕连上海游客都闻著“小杨生煎”的味道而来。小杨生煎几乎成为了生煎的又一新代称。无论是旅游景点还是地标建筑,无论是弄堂坊间还是高楼大厦,小杨生煎几乎“无孔不入”,让生煎成为了上海的新代名词。东方明珠和人民广场边的“小杨生煎”,如若不早起排队,是一定吃不到的。如若不等位,那一定不正常的。

而今为了满足多元化的需求,生煎也玩起花样。鸡肉馅、茴香馅儿、牛肉馅儿甚至海鲜馅儿纷纷登场,而吃生煎的人也从上海人传到了全世界。沪上第一名点非生煎莫属。

更多评论:草根影响力新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