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响力新视野 梅香四溢

前段时间在微博上看到了一个帖子,一名成都准大一女生希望父母每月给自己4500元的生活费,却遭到了父母的拒绝,她的父母只同意每个月给她2000元的生活费。对此她感到非常委屈,认为2000元的生活费压根不够花,导致自己“月底空了就要去吃食堂”。

这则帖子在火爆之余,网友的情绪也分为两派。很多相同遭遇的女孩子苦不堪言,纷纷抱怨家里给的生活费太少。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作为学生来讲还没有挣钱的本事,那麽就应该奉行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两派言论激烈的讨论,带节奏的人也不少,甚至还有点干革命的意思。

从这位女孩子的控诉当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她的眼里吃食堂变成了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根据她的描述我们可以粗略地判断她的家庭应该属于中产阶级。根据学费来看,她就读的学校应该是一个民办三本,再根据她所提出的每月4500的生活费,粗略统计她一年的生活费支出就要十六万,仅仅是生活费和学费,这个家庭一年要为她投入二十八万,那麽平均下来一个月就要支出7700元。参考2018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平均薪资来看,第一名的北京也只有7000元,而她所在的成都平均薪资仅4900元,也就是说,她毕业之后很可能连自己开口要的生活费也挣不回来,那麽为何她会理直气壮地认为2000元的生活费不够,非要4500元才够呢?

UHYG02

那是因为她觉得女孩子消费高,在她看来室友都特别有钱,吃穿用度都很不错,攀比起来就会觉得不平衡。而这位女孩洋洋洒洒码了一整篇文章控诉,其实无非就体现了四个字“消费猫腻”。她认为女孩子就应该花钱多,这就是典型的消费主义。什么是消费主义呢?就是指你消费什么,你就处于什么水准的心理,说白了就是用自己的消费行为来定义自己的身份。她认为我是女孩子,我就必须花钱多。我如果花钱少的话都不算女生,这种扭曲的消费观,让她早已忘记了自身的经济实力,反而被一些不良商家的行销手段洗脑了。“消费猫腻”说白了就是为了花钱而花钱,她们把消费行为包装为投资,让你有一种花了钱还挣到了的错觉,什么孩子一定要赢在起跑线,上各种兴趣班,一定要出国留学,女孩子一定要富养等等的消费猫腻。

这种消费主义就是为中产阶级量身定制的猫腻,众所周知中产阶级的财富主要是靠辛苦劳动所得,他们无法做到像资产阶级一样获得被动收入,正常资产阶级每个月会花5%—10%的工资买奢侈品,而这些部分中产阶级会花整个月的工资去买二手奢侈品,这就是为什么这些年兴起很多“轻奢”“小资”这样迷惑性极强的词汇,还有很多在大城市努力工作的年轻人纷纷逃离北上广。如果说这位女孩的心理是消费猫腻惹的祸,那麽她的攀比心理则为消费猫腻的实施又点了一把火。

正常人的思维就是:她家有钱和我有什么关系呢?但这类掉入消费猫腻的小姑娘会认为,别的小姑娘都在花,我也必须得花,丝毫不考虑钱是怎么来的,自身并没有资本还总想著消费升级。我国九年义务式的艰苦朴素教育在这类人身上完全没有体现,而大多数这类消费主义的最终结果就是破产,更有很多极端行为则就出现了众所周知的高利贷、裸贷,不仅危及财富,甚至危及生命。也不要说什么家庭条件不好,被逼无奈,他们大多数就是控制不了自己膨胀的消费欲望。

尽管都说消费主义不好,但几乎每个人都有多多少少陷入消费主义的过程,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克制自己的消费欲望,有规划有储蓄地正常生活。记住一点:想要快速跨越阶级的壁垒,则必须完成你的原始积累,而并不是盲目模仿他人的消费方式。

图片来源:http://image.bai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