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松柏 教授

如何让产、官、学三边的人才互相流用?学者学而优则仕,学官双边流用已通;产学双边的交流也因教育部的推动鼓励,个案愈来愈多,包括:聘请业界教师担任教学、专任教师可以赴公民营机构研习服务、公立大学教师可以留职停薪方式借调到民营事业机构服务。

倒是产官双边的人才流用并不多见,扁政府时期有裕隆集团的中华汽车林信义副董事长担任经济部长、行政院副院长,马政府聘用宏棋集团张善政担任政务委员、科技部长,及最近台北市柯文哲市长将聘用奥美广告公司大中华区副董事长庄淑芬担任副市长,都是值得鼓励与乐见的。

很多人以为政府不容易向企业界借才,是因为两边的薪资待遇有天壤之别,其实,这些企业界知名人士他(她)们在意的并不是薪资,而是“能不能在那位子上做点事发挥所长”,也就是马斯洛的“自我实现需求”。

政府部门引进一些企业界人士,可以带来一些新理念、新作风、新气象,但重点是如何把这些理念想法具体落实到公务部门,也就是“推动与执行力”的问题。

笔者的职涯先后在企业界与教育界担任过经营管理工作,对于企业界人士服务公职,抱持乐观其成的态度,不管是治理一家企业、一间学校、一个部会、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行政管理的基本概念与原则虽是相似,但其中最大的差异是:老板不同、组织目标不同、绩效指标不同、管理对象不同、能用的奖赏工具更是不同。

私人企业有一个真正的老板,所有争议最后由老板拍板决定,事情好推动;政府部门呢,全体国民都是老板,位子上的人都是老百姓的代理人,代理人三天两头换,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没有一个真正的老板。政府部门目标也常夹杂著政治性味道,即使有满腹经纶与理念抱负,但若不了解公部门的组织文化与行政推动的艺术,最后还是不如归去离开了公部门。

在台湾的社会,最优秀的人才到底是到政府部门服务?或到企业界服务?笔者认为,最优秀的人才理论上应该到政府部门服务,因为在政府部门的影响层面的深度与广度都远超过一个企业部门,但基本要件是政府部门要能让优秀人才发挥所长,更关键的是,目前的退休保险抚恤制度是把公部门与私部门分隔成两个大水库,彼此不相通,要让产官学界三部门人才流用,就要把这两个大水库打通,就像改革医疗保险,把各种公劳农保,全部统一为全民健保。

 

延伸阅读:

南宁随笔─浅谈彼岸的银行服务

台湾经济成长停滞

北宜直铁与核四

台湾投资意愿降低

台湾失业问题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