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响力新视野 文/刘超

JNF

战国晚期,成都为秦国蜀郡,由大城和小城两个相连的城组成。大城在东,有蜀郡的官署,居民区和手工作坊;小城又称少城和子城,紧邻大城之西,大城的西墙等于小城的东墙。整个城的范围相当于今天东至青石桥,西至长顺街,南至文庙后街,北至羊市街。

汉代以后,这种大城之侧接少城的布局长期沿袭,以致一些诗人笔下把“少城”当成了成都的代称。南宋诗人范成大在《三月二日北门马上》有“十里珠帘都卷上,少城风物似扬州”的名句。

迄今为止,考古发掘中一直未能发现秦汉时期的城墙遗址。而大小城紧邻的歌剧,直到唐代晚期高骈主持修筑罗城时,才有彻底的改变。

唐代的成都虽然有“扬一益二”的美称,但军事上的防御不足是个软肋。几次被南诏政权围城后。唐僖宗864年四川最高军政长官高骈上书朝廷,请求重建城池。当年8月开工,仅用了96天竣工,可谓成都城市建设史上空前绝后的高速度。

新成都的成都城墙称为太玄城,又叫罗城。罗城的本义就是包罗、扩大的城池修建了守城的城楼、库房、信道等各种建筑5608间。

成都有个地方,名叫皇城坝,以前这里确实有个皇城,但没有住过真正的皇帝,而是明代蜀王所住的地方。因为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建国以后,把他的儿子分到各地去做藩王,分在成都的是蜀王朱椿,在此修建的蜀王府被民间成为皇城。老晃城的范围在今天展览馆一带,外城东至顺城街,西至东城根街,南至东御街、西御街,北至羊市街、西玉龙街。

到了清代,没了藩王,清政府修成考棚代替,设为全省考举人的贡院。(考棚就是一个人一间格子考试)辛亥革命之后没有科举考试了,就在里面修了很多学校,早期的四川大学就办在这里。到了当代,这里变身成了科技馆。

康熙四年(1665)开始修建城墙。此后,雍正、乾隆等清代皇帝,曾多次修补。当代还能见到的成都古城墙是在乾隆五十年(1785)最后建成的。

清代成都城的形状,基本就是今天沿府河、南河、西郊河的内环线的形状。四道城门的位置不是在正东、正南、正西、正北的位置,而是顺时针往南倒了约45度角,使得城角恰好处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为什么老成都人在问路指路时,爱说“倒左手。倒右手”,基本原因就在于成都城池和街道不南不北的格局。

在清城的西边专门修建了一个满城,用做满蒙八旗官兵和家属的驻地,使得成都这座古城走过了大城接小城—大城套小城的曲折之路,这在

我国的所有城市中是独一无二的。